“唐宋遗株”的文旅传承——在鸡公山上邂逅信阳茶的“前世今生”
2023-02-15 浏览量:0

古茶树

编者按:1月27日,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开局即冲刺奋力拼经济”党政联席会议上,市委书记蔡松涛强调,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茶文化节,时间节点特殊。要把茶文化节作为“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借助专业力量、创新思路举措,系统集成一年来实施“1335”工作布局的做法成效,全面展示老区干部群众努力工作、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让外界更加了解信阳、向往信阳、扎根信阳。

随着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的临近,为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提升信阳茶文化节的影响力,擦亮“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信阳日报文旅时空专版开设“信茶之旅”专栏,深挖信茶历史,解读信茶文化,让读者朋友们更深入了解信阳茶。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在《重修信阳县志》中,记载着鸡公山大茶沟存在着“唐宋遗株”。2003年,鸡公山管理区成立风景资源调查组,成功于旗杆石南500米、胡湾靠近备战公路西侧山坡约200米处发现了古茶树丛。其中,最大株高4米、5杈,为萌生,根周长94cm,直径30cm。可视范围20米以内,同类茶树有10株,树龄400年~500年。

唐《地理志》记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陆羽《茶经》指出:义阳茶在义阳南山区。根据标本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调查组得出古茶树为山茶科柃木茶,确系“唐宋遗株”信阳古贡茶。嫩芽在谷雨后采摘,炒制方法类同信阳毛尖,茶可入药,清热消肿,因生长在深山陡崖,不易采摘,且能入药,又称“神仙茶”。

若说古茶树是信阳茶历史的活化石,清末儒生甘以敬算得上信阳茶的鼻祖级人物。史载光绪年间,甘以敬于震雷山种植3万余窝(约30余亩)并开办“元贞茶社”,集生产、培育、改良、推广于一身生产经营形态,此乃华夏第一茶舍。此后,甘以敬创办宏济茶社,在车云山仰天窝开辟茶园,1915年代表中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甘以敬以民族大义为主导思想,以振兴国家为导向,拓荒植茶开办工商业,为信阳古茶改良品种,一举成名。至今,他创造的信阳毛尖已成为国家名牌,享誉海内外。

茶的代代相传,令信阳人骨子里对茶心生敬畏。随着信阳茶文化节连年成功举办,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许多外地人也为茶来到信阳。在位于鸡公山小鸡公头附近,有一个鸡公山云雾茶场,也是人们常说的鸡公山上“百亩茶园”,来自商丘的茶人郇玉峰在这里计划打造一个“康养胜地精神家园”。茶人起初不做茶,郇玉峰是一名社会心理服务行业人员。“鸡公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健康基地,打造成睡眠小镇、呼吸小镇、静修小镇,该有多好。”来到鸡公山一次,郇玉峰便被深深吸引。

因不通车,往返“唐宋遗株”的山路需4个多小时,即便如此,郇玉峰已记不清去看了多少次古茶树。当了解到古茶树的历史,加之古茶的功效,郇玉峰久久不能平静。在注册商标时,他为自己的百亩茶园注册了“毛尖源”的品牌,意为鸡公山古茶树为信阳茶的源头,而他的茶正是在鸡公山上。

百年沧桑变化,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茶人对茶的执着与追求。沿着鸡公山管理区新修道路而上,连接龙袍山、桃花寨、武胜关的105公里山路蜿蜒似长龙静卧于山林中。“去年,鸡公山成功创建国家级AAAAA景区,这对我们在鸡公山这一带的创业者来说,是个大好消息。”48岁的陈强站在龙袍山山顶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龙袍茶庄园的创始人,2009年,陈强创建了柏翠庄园进出口有限公司,而后推掉许多管理运营方面的工作,退居幕后做股东,并时常返乡放松心境。“回到家乡,我看到了一片片高山茶园,又多次前往大茶沟观赏‘唐宋遗株’,心中有了一些定义,我想把茶园做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陈强告诉记者,他当时考察了家乡所有茶园,最终在老家鸡公山风景区内的龙袍山找到了3万亩原生态高山茶园来投资建设。

2017年,龙袍茶项目开始投入建设。尽管投资茶园是个新兴概念,但H5宣传页面一经推送出去,却引发了“暴风效应”,当天来了近200人。这让陈强在惊愕之余甚感欣慰:自己离成功又近一步。然而,陈强却没有急着打开市场、提升销量。

“龙袍茶庄园位于鸡公山一带,这里是全国有名的风景森林保护区,这里曾留下过朱元璋的足迹,还有数百年的老茶树,我想把他们保护好,把项目做得更精致。”陈强说,他将充分发挥信阳茶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激发当地的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龙袍茶庄园品牌,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

记者:周涛

编辑:翟存鸣

审核:陈晓军

终审:刘翔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