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上,市委书记蔡松涛提出,要创建信阳特色人力资源品牌,推进“一县一品”建设,每个县区要打造1个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对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每个行业都能打造出“品牌”。依靠科技创新,那些既有的“品牌”成为“常青树”。只要创新的动力足够强劲,新旧“品牌”共同发力,势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们常说,在战争年代,信阳出将军;在和平年代,信阳出“保姆”。那么,创新年代,信阳应该出什么呢?答案是“品牌”。
和平年代,信阳出“保姆”。这个“保姆”指的是从事低技术含量工作的人们。由于那时技术培训跟不上,拥有技能和证书的人员偏少,人口就业层次偏低。可以说,在新时代,信阳并不缺人口,缺的是技能人才。
那么,如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信阳必须高度重视打造劳务品牌,优化资源结构、提升人才层次,使劳务品牌成为提高劳务质量、增加劳务收入的重要载体,真正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
打造具有信阳特色的劳务品牌,首先要依托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在巩固提升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增强新兴劳务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提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使信阳各地特色劳务品牌百花齐放。
比如,光山县作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打造了“光山十宝”等一批叫得响的农副产品品牌。
商城县为了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培训了众多服装缝纫工,成为我市乃至我省缝纫品牌劳务县。
淮滨县依托淮滨港等优势,形成了“淮滨焊工”品牌;潢川县的订单式培训很有特色,息县的保安培训渐成品牌;平桥区、罗山县、新县的涉外劳务培训,农民工拍手叫好……
同时还应围绕实施“两茶一菜”四化工程等,结合产业发展,树立具有信阳特色的“产业品牌”:围绕信阳菜培育“食尚信阳名厨”,围绕信阳茶培育“信阳制茶师”“信阳茶艺师”,围绕“一老一小”健康照护培育“信阳护工”“信阳家政”,围绕“买全球卖全球”培育“信阳电商”,围绕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培育“信阳建工”,围绕纺织、服装等培育“信阳织女”,围绕淮滨造船培育“信阳焊工”……
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看的不仅仅是市容、城乡面貌等的改变,还要看老百姓的内在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持续提高。让我们期待,这些具有“信阳品牌”的家政、电商、焊工等,充分发挥一技之长,真正将品牌的力量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切实为信阳建设“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辛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