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文物里的美好信阳”公共考古走进城阳城
2022-06-13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 文/图

楚关申戍忧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住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

城阳城,虎视中原,扼守义阳三关,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城阳城,成就了信阳的豫风楚韵,近3000年的厚重人文历史,激励着信阳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6月10日,“文物里的美好信阳”公共考古活动走进城阳城大苏楼城墙遗址,激情碰撞6月11日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城阳城遗址是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通过国家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也是豫风楚韵溯源地。城阳城为春秋早期所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城阳城也是1500多年前,淮河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它的存在奠定了我们当今信阳城市的根基。”市文物考古所所长牛长立向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和文化遗产爱好者介绍。

行走在近30米宽的城阳城大苏楼城墙土基上,楚王大墓赫然在目。据了解,在我国现存的6座楚王城中,城阳城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目前已出土文物3000多件,当时创下了我国考古史上的6个中国之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响彻太空。同时,出土了最早并保存完好的床、最早的竹枕、最早的竹制毛笔实物、最早的铜胎漆器、最早的板栗食物等。世人耳熟能详的“亡羊补牢”“毕恭毕敬”“近悦远来”等成语典故,也诞生于城阳城。

在刚刚旋耕过的麦地里,随处可见残砖断瓦。一块瓦片,就是千年的文化符号;残缺的瓦当,就是楚文化的真实见证。文物专家现场讲解这些砖瓦的年代、用途,使大家深切感悟信阳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倍感自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遗产是我们的根脉所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义务使然。遗产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真实厚重的城阳城文化遗产,才能擘画出信阳美好的未来。”市文物考古专家刘开国说。

记者:张勇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