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淮滨县国有农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振兴综述
2022-10-13 浏览量:0

淮滨县国有农场,创建于1952年,为省办市属县管的正科级国有农垦企业。农场总部地处淮滨县行政新区,下辖六个分场(02分场、王楼分场、陈楼分场、固城分场、新里分场、一分场)和一个社区(田园社区),分布在八个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全场土地总面积11956亩,总人口5171人。

良种繁育作业

近年来,淮滨县国有农场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探索、勇于改革、善于实践,坚持实干导向和改革导向,认真研究梳理农垦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举措,构建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三力联动”新格局,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管理机制、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极大地激发了内生动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格局,促进了农场全面振兴发展。

党建引领 激发深化改革新活力

中央农垦改革文件下发后,淮滨县农场被确定为全国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单位。此时,“先行先试,为国家农垦事业蹚出一条新路”,成为淮滨县国有农场党委一班人的共识。

新建职工住房

“目前,我们农场多年来累积的矛盾全部化解,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场群众思想稳定,生产安心,职工成为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支持者。”……日前,在淮滨县国有农场进行的一次组织生活会上,一场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大考”正进行着。

亮成绩、说不足、立任务,农场党委下设的9个党支部负责人依次对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梳理和阐述,一个个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遮不掩地被摆出来剖析;一件件稳扎稳打的事例,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

这是淮滨县国有农场党委筑牢党组织堡垒,激发党员活力,促进党建与日常工作相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农场把党建工作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班子成员抓党建“一岗双责”,定期听取各班子成员党建工作汇报,对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及时纠正,新任务、新要求及时研究部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促进各项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开展“支部联支部”活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思想建设上,农场严格贯彻落实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相关制度,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充分利用“十大战略‘云课堂’”“中原大讲堂”“周四大学堂”“学习强国”“云上淮滨”等平台,丰富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内容。牢抓党建工作促进业务工作发展,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和评价党建工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带头领办生产经营项目,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围绕中心抓党建,农场党委将党建工作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不断推进改革取得新成效:

改革土地收回后出让金分配制度,为农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农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能,畅通了农场收入渠道,改革被农业部农垦局农垦情况收录;

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制定完善了新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出台了生产经营指标任务和行政管理目标任务落实实施意见,以推进和实施经营产业,有效推动农场经济发展;

……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深化改革,进是目的。

近年来,以深化改革发展为契机,农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奋力拼搏,埋头苦干,围绕战略目标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聚力转型升级,调整战略方向,推动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优化结构 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

唯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方能谱写发展新篇章。农场党委一班人深谙此理。

通过调查研究,农场党委敏锐认识到,土地形不成集约使用就没有效益。农场党委突破观念束缚,大胆实施全部土地集中流转,建立农业精品园8个,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农场02分场新建大棚100亩,建设花木快繁基地,年生产规模2000万株,效益在5千万元左右。

农机专业合作社

秋高气爽,农场02分场吊瓜种植基地内,金黄的吊瓜“爬”满了支架,10余名工人正在田间采摘,个个脸上挂着笑容。

“以前好多人说‘这玩意儿能挣啥钱’,现在是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02分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起初种植吊瓜时,不少职工反对。近年来,农场兴建的200亩吊瓜种植基地,一年播种连续收获6年,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让很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有大发展、大作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是淮滨县国有农场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富民强场之路。

在新里分场建立蔬果种植基地,基地共占地270余亩,投资1200万建设蔬果大棚900余个,主要以种植美都西瓜和长红辣椒为主,果实通过线上网络和线下大客户实地订单收购方式进行销售,亩产利润6000元左右。

引进薄壳山核桃种植技术,根据农场林业发展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所需,打造经济林基地650亩,其中薄壳核桃树基地600亩;桃树基地50亩,年产150000斤,创收70万元。

建立高产小麦繁育基地4000亩,亩产1100斤,年收入达528万元;优质水稻基地4000亩,亩产1300斤,年收入达676万元;玉米1000亩,亩产900斤,年收入达100万元。

2022年,农业公司依托现有绿化造林成果,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施“林粮”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间套种小麦、旱稻1150余亩,亩产800斤左右,每亩纯收入800元以上。

各分场紧抓淮滨县着力打造“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的机遇,打造了5000余亩的弱筋小麦繁育基地,基地小麦长势喜人,亩产1200斤左右,完成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年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蔬菜温室大棚

近年来,农场党委在推进农垦改革过程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战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优化农业结构为突破口、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以人为本 打造幸福和谐新家园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增进群众福祉。农场通过改革有了实力,首要的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这是农场党委一班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摊子大,职工多,可农场党委有本“账”——谁家有困难,农场来支援。

无公害杂粮基地

​前年,一分场职工牛瑛家失火,家中财物被烧得一干二净,农场及时送去棉被、衣物和食品,并在生产经营中给予扶持。退休老职工任行光身患癌症,农场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场领导班子多次到医院看望,并经班子会研究解决医疗费用6万多元,每年还给予生活救助。农场职工杨利彬突发脑出血,两次住院做手术,历时一年,农场党委安排人员全程护理,解决医疗费20万元,又将其妻子安排在农场就业……

迎着晨曦、伴着晚霞,人们每天在02分场场镇式小区公园内或健身跳舞或休闲散步,一幅幅惬意的生活画面展现在眼前。46岁职工老陈告诉记者:“这些年农场的变化,我打心眼儿里点赞。农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初衷始终如一。”

近年来,农场党委抢抓政策机遇,多方筹资建起占地66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70套,农场职工以成本价格,住上了高品质的楼房,小区全部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场新村小区。同时,在02分场兴建场镇式小区,一个占地36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场镇式工商贸集聚区全面落成。

此外,为妥善解决农场各分场危房户和已拆迁户住房问题,农场根据国家五部委《关于做好农垦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规定,经申报批复后兴建国有淮滨农场垦区危房改造项目,占地36000平方米,设计户数430套,共计建筑面积63000平方米。

为切实改善解决群众生产条件,农场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业科技服务站;筹资42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各分场的水泥路28公里;投资160万元,整修水泥晒场60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新打机井40眼,新修桥涵58座;投资50万元,挖界沟、排水沟10多公里;投资900万元,组建了累计占地面积2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56平方米的众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益农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天锦蚕桑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理和复垦老宅基600亩耕地,平整沟塘、废渠、废路,恢复耕地300多亩。

如今的淮滨县国有农场一改往日的落后局面,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农垦系统先进单位。农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一项项改革措施先后落地,一份份优异成绩单鼓舞人心……改革雨露润泽千家万户,不断提振着农场人的自信心。新时代,新使命,再出发,淮滨县国有农场正大步流星地踏上破茧蝶变的新征程,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稳步增长的经济效益、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和素质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书写不平凡的发展历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字:周涛 辛慧子

摄影:符孔华 杨猛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