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信合作一年间·信阳人在苏州④】深耕科研 潜心育人——记苏州大学材化部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德启
2023-06-05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蕾 /文 徐毅恒 王婷婷 图/视频

愿景变为现实从未有坦途,但苏州大学材化部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刘德启却不惧怕科研路上的曲折和坎坷,从接触环境工程专业开始到现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探索精神,带着沉稳、平和的心态,向心中的热爱全力奔赴。

苏州大学材化部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德启

1989年,26岁的刘德启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信阳,开始在信阳师范学院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9年后,刘德启为了让自己的所学得到更好发挥,通过人才引进,举家来到苏州,成为了苏州大学的一员。

1998年,当时的苏州大学还没有与环境相关的专业,为适应国家及长三角经济圈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同的战略需求,培养更多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学校决定增设环境工程专业,申报的重任就压在了刘德启身上。“1999年,我和同事们一起积极向上申报并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批复及教育部的备案。2000年,苏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正式开始招生。”如今,弹指一挥,23年过去,刘德启和同事们一起为国家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千余名环境工程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及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

“这是环境工程专业校园水污染处理实践基地,不仅是我们实验室一个放大版的工程应用系统,还是我们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之前这个湖面上是没有任何水生高等植物,蓝藻藻华泛滥,在这个实践基地工作两年后,水体的透明度大幅度提高,野生水生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挺水植物种群逐渐恢复起来了。”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刘德启指着不远处的湖面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科研方向就是着重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及工业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的治理。围绕‘双碳’经济,不单要把废水转化为满足达标排放的水质要求,还要从废水中获取更多的有用资源并减碳降耗,但这就需要借助环保功能材料,如高性能催化剂及分离材料等,及清洁、高效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工作至今,刘德启已承担或参与完成9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有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全国行业最有价值新技术奖,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

在环境工程专业深耕的30余年来,刘德启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很多新想法和新发现往往都是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科研过程我一直都是亲力亲为。而且只有自己对每个实验细致的观察及处理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对实验数据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科学研究、教学育人,苏信合作开始后刘德启身上又多了一个担子——如何让家乡膨胀珍珠岩矿产资源可持续、多路径地开发,获取产品的最大附加值。

去年12月,刘德启通过线上参加了信阳市—苏州大学膨胀珍珠岩应用技术对接会,对信阳膨胀珍珠岩产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因为现在受环境、资源、市场的影响,膨胀珍珠岩产业急需转型,所以目前我一直在探究,如何通过我们研究、研发,让家乡现有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和凝灰岩宝贵资源,从传统的建筑材料向多元化功能性材料上转化,让我们现有材料附加值更高,从而打开销售路径,多领域发展。”采访最后,刘德启说,“苏信合作是新起点,更是新机遇,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战略布局,更体现出国家对我们老区的特别关爱和支持,也让我能够用自身所学反哺家乡,回报故土。”


记者:韩蕾 徐毅恒 王婷婷

编辑:翟存鸣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