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美丽景色的同时,加盖一枚特色印章作为打卡凭证,这是时下游客热衷的新玩法。这段时间,印章又出了新玩法“套色印章”——一幅图案按不同颜色和形状被“拆解”到不同的印章上,使用者需要按顺序盖章6次,才能得到完整图案。
在枫桥景区、山塘街、平江路、苏州博物馆西馆等地,都有市民游客打卡套色印章,排队最长时要等待近两个小时,“这些印章的图案都和苏州的美景和传统文化有关,而且盖章流程很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一层层印出图案,很有参与感。”来自安徽的游客林辉说。
用六枚章印出一幅山塘美景
有人排队两小时打卡
昨天(7月11日)上午,位于山塘街的七狸邮局还未开门,门口就已经有了四位来打卡山塘街套色印章的游客,“我已经盖了枫桥景区‘评弹昆曲猫’,这次要来集齐山塘街的两款。”24岁的胡金玉说。
在七狸邮局内,记者发现,这些套章不同于传统“篆刻+印泥”,而是自带印油的章,套章一套有六枚。“把明信片插进固定的底座,然后将每一枚章按下去就会出现相应的图案,油墨不多不少,而且很清晰。”胡金玉熟悉地演示起来,第一枚印章按下,明信片上出现了几个黄色的色块,第二枚印下,明信片上多出几处蓝色的叶片,此时已经能看出是黄色的花和枝叶。随着接下来的印章逐渐按下,山塘街的房屋、画舫、灯笼等元素不断出现。最后一印,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各个图案的轮廓,江南水乡的绝美风景跃然纸上。
“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前两枚印章看不出什么,后面逐渐就会有一整张张完美的图。”在枫桥景区的夜泊糖水铺,住在山塘街桐星社区的陈奕如说,她是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分享,所以过来打卡,“在来之前已经收集了山塘街的印章,打卡一张就想去集齐其他的,很上头。”
套色印章热有多火?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会出现超10万篇相关笔记,内容多是网友盖章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短视频博主也会在视频中推荐。而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排队的现象。7月11日晚上,在夜泊糖水铺,记者注意到,短短十分钟内,就有5拨人前往服务台询问盖章服务事项。工作人员介绍,人最多时,往往需要排队两个小时。
受“桃花坞木版年画”启发
套色让印章变得更生动
不同颜色的印油在同一张纸上共同呈现多层图案的印章,让明信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受欢迎的套色印章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
“前些年手账文化开始流行,我和团队的设计师便设计了70套单色印章,广受好评。”设计师王文清说,这些单色印章以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建筑、器物等为主题,风格简约而不失雅致,可以让手账爱好者们随心所欲地组合搭配。
然而,王文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想要给印章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层次感。“后来有不少游客来问我能不能在一个印章上呈现五颜六色的图案,我就想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套版印刷原理,在经过多次学习后,我设计了这套套色印章。”
古人发明了分色的套版印刷,它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在同一张纸上印出多种图案。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图案的定位要求非常严格,不能有一丝偏差。在古人的巧思妙制之下,纸张和每一块雕版严丝合缝,各种颜色配合默契,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以“评弹昆曲猫”为例,王文清在设计底稿前就和厂家进行了沟通,对如何雕刻图案的曲线以及安排色块进行了讨论,确保每位使用者都能顺利自己印出图案。
“这套印章实质上就是印章界的‘木版年画’。”王文清说,目前他设计出的3套套色印章图案,每套图案都需要6枚印章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国内目前最厉害的套色印章可以做到11枚印章套印,而且图案匀称、色彩绚丽。”
用色彩和创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未来将推出更多苏式特色印章
“最初火的时候大概是端午节前后,大学生‘特种兵游’的热潮兴起,大学生们惊叹于套色印章的精细程度和整体的美感,后来就带动了更多人来体验。”七狸邮局的负责人说,人们来打卡,多是喜爱苏州园林和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套色印章一经推出就非常受欢迎,不少人都是去打卡了相关景点后特地来“集章”。有些人还会把盖好的印章寄给自己或者亲友,作为一份独特的礼物和纪念。
“我觉得套色印章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媒介,它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画作生成的过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王文清说,非常高兴看到自己设计的套色印章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苏州园林和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以其精美的构思、细腻的工艺和丰富的寓意,展现了苏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他设计的套色印章的初衷是创新传统文化,将苏州美景、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王文清并没有止步于此,除了已经设计好的一套枫桥景区和两套山塘街套色印章图案,他正在和团队加紧设计第二套枫桥景区图、虎丘景区图和山塘夜景图。未来,在设计更多图案的同时,他还有更大的计划,“我想和更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共同创作更多有苏式特色的印章,让套色印章成为苏州文化的新名片。同时开展一些基础性的设计活动,鼓励爱好者自己设计印章,用色彩和创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 陈兆帅/文 陈兆帅/图/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