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文/图/视频
“你看,这套系统随时可以掌控整个农场的环境因素,农作物生长出现异常,系统会发出报警提示。它可以说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保护伞。”昨日,在信阳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志恒向记者介绍公司研发的产品。
朱志恒1990年出生于罗山县,2013年本科毕业于原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就动员同学一起开启创业生涯,创立这个集安全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的企业——信阳启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10年的探索,公司已取得4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2余项软件著作权。同时朱志恒和团队还荣获教育部“互联网+”大赛银奖、铜奖各一项。
谈及创业经历,朱志恒笑着说,“最开始,我们是从实验室里‘睡’出来的创业路!”
真正使朱志恒萌生创业想法源于大四的一次实习经历。2013年4月,朱志恒到浉河区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从事技术研发助理的工作。短暂的实习中,他发现在学校学的枯燥繁琐的理论能落地,不仅能给很多行业带去便利,还能给研发者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个发现便为他的自主创业埋下种子,一发不可收拾地倔强生长。
然而,创业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当毕业时看到班里九成同学都找到满意工作,朱志恒也曾彷徨、迷茫过。再加上想起年岁渐长的父母,朱志恒更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梦想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朱志恒咬牙顺从了自己的内心的选择,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问题会在发展中解决。
研发潜伏期的困难远超出他们的想象。那时团队没有盈利性收入,只有政府和学校的鼓励性补助。“最开始,我们几乎是吃睡都在实验室里,唯一的休闲就是每周去打一次篮球。”朱志恒回忆道,“我们挺过来了!”
2015年11月,朱志恒团队的研发终于完成,攻克了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他们的项目还获得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同时信阳市政府奖励10万元作为研发基金。
最困难的当属2014—2015年了,当时部分初创团队成员选择离开,去大公司就业,同时又面临着企业转型定位求生存的阶段。“虽然伤心,但我很理解他们,毕竟大家还要养家糊口。现在大家也还有合作,的确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朱志恒若有所思地说。
后来也有大公司想挖朱志恒过去,承诺给当时三倍的工资。“当累的喘不过气时,大公司的邀约说不心动是假。但看着团队创下来的一片小天地,想着创业导师对我们无私的付出和学校给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不能放弃!”于是,朱志恒继续走了下去。
物联网技术和传统的创业项目不同,掌握科技还只是创业的第一步,将科技变成项目落地才能赚到真金白银。 每当客户质疑:“学生能干什么?信阳还有做物联网的?”就这样在现实的反复碰壁中被碾压,朱志恒团队通过诚心、耐心、细心,在技术上获得的客户的认可与支持。
每当困难时,朱志恒总会想起两个人,这是他创业路上遇到的两个“贵人”,是他们让他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一位是我的创业导师、原浉河区科技局张老师,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是张老师陪着过来的,那时他下班就来,每晚陪我们到深夜。在我们最难熬的时候,他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激励我们,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我,也没有我们团队的今天。” 朱志恒感激地说。
“另一位是东北名叫邹凤彬的商人,当时他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了我这个微型企业,成为我们省外的第一笔订单。即便得知我们是初创企业,他们也不嫌弃,给我们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朱志恒告诉记者。
现在,朱志恒企业的业务遍及全国。他并没有被现有的小成果冲昏头脑。作为一个科技创业者,他始终有种危机感。谈及未来,他认为以后不管公司如何拓展,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业务。
“那段吃睡在实验室的经历是财富,只要想想那么艰苦的日子都坚持下来了,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面对、不能解决的。创业路上,只要有恒心、有诚心、有信心、要决心,就一定能成功!”这是朱志恒的名字给的启示,更是他10年创业路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