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弃地里挖出“城市氧吧”
2023-09-14 浏览量:0

城市公园,碧草茵茵,千亩湖面,波光粼粼。太仓市区,金仓湖畔,沿着曲折的木栈道惬意漫步,在别致的木平台上放眼远眺,目之所及的湖光岛色,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20年前,这里是被自然河浜隔成的农田,如今成了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杰出范例、备受市民游客青睐的休闲去处。近日,“天堂之美看湿地”全媒体新闻行动报道团来到太仓金仓湖湿地公园,探访这个“城市氧吧”,回眸这段难忘的记忆。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仓城郊的新毛公社是插队落户的“知青点”,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带着铺盖,乘着机桨船来到这里的农家,插秧、耘稻、挑河泥、装氨水……他们荷锄下田、挥汗如雨,立誓“改天换地”。他们的食堂、宿舍以及仓库,就建在今天金仓湖的位置上。

“那年头乡下河床硬得很,寸草不生的地方都被勤快的老农民用来积肥沃田。”担任过村主任的张耀忠介绍,以前少雨的时候,这里土地干涸,龟裂的缝隙有大拇指那么宽;到了雨季,区域内就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水坑。原有植被生态遭到破坏,千余亩南北向鸭蛋形的荒芜水面不仅让城市形象大受影响,而且由于水体与外界隔绝导致局部水质恶化,生态环境也变得十分恶劣。

2003年,苏昆太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东林村集中取土,将水面连成了片,形成了今天金仓湖的雏形。村庄整治、生态修复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为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太仓决定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可以说这是太仓市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湖泊作为江南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与密布的河网共同勾连起水乡的蜿蜒与逶迤。沿江枕海的太仓虽属江南一带,但广袤的冲积平原上却没有一个天然湖泊。在先期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水系规划、外围闸站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规划之后,经过近十个月的艰苦努力,金仓湖公园一期工程于2008年落成,一个总面积近150公顷、水面面积超1000亩,集自然生态、郊野趣味、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呈现在市民面前。

“金仓湖的形成,既不是对天然湖泊的保护,也不是对它的改造利用,完全是人类规划艺术的结晶。”太仓市金仓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静燕表示,湿地公园的建设充分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生态驳岸,种植了香樟、桂花、银杏等乡土植物,合理搭配花、草、乔、灌等植被种类,形成了四季分明、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的绿化格局。

张耀忠告诉记者,当年在开挖湖泊的过程中,建设者有意在湖中心留了个小岛。因为春秋两季候鸟由北往南迁徙,这里正是迁徙路线的中间地带。如今岛上树木茂密,植被丛生,为候鸟提供了绝佳的独立空间。目前公园已发现野生鸟类147种,占苏州市鸟类的39.3%、江苏省鸟类的32.88%,其中包括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清晨黄昏,群鸟翔集、金鸥莺啼,已成为金仓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化腐朽为神奇,田园里捧出的金仓湖,将人工修复与还原自然融于一体,完美地再现了水乡泽国的烟波浩渺,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与此同时,守护着“一池碧水”的东林村人,也从金仓湖的反哺效应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活力。

以金仓湖开发建设为契机,东林村整体搬迁后,集中全村劳动力和土地,成立农民劳务合作社、合作农场,在土地集中流转、村民土地换社保等方面的探索走在了全省前列。如今更依托金仓湖的区位优势,在造就“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土”的循环农业经济基础上,建成以振兴号、文明号观光火车为主的田园新干线,串起游乐中心、田园风光、生态果园、乡村驿站等,实现农文旅多元融合发展。

金仓湖里,微风荡漾;金仓湖畔,风吹稻香。25分钟直达高铁站,40分钟直达机场,良好的区位优势拉来了一批批游客。来到这里,总能被那碧水连天、波光可鉴的湖面所吸引,被那一张张灿烂而幸福的笑脸所打动。废弃地里挖出的这一“城市氧吧”,正是在“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画卷上绘就的青葱一笔。

湿地名片

金仓湖公园位于太仓市西南部、城区东北侧,南起沪宜高速公路,北至横河,东起时泾河,西至太沙公路。此处原为自然河浜交织的农田,后因建造苏昆太高速公路集中取土形成千亩水面,城厢镇因地制宜,打造了一个“白鹭横江,碧波接天”的人工湿地。

2009年,金仓湖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获批建立省级湿地公园。公园面积5.6平方公里,拥有太仓最大湖泊,湖面面积超过1000亩,总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的疏朗草坪是太仓最大的草坪。园内河道纵横,有林地、灌丛、草坪等多样的生境类型,核心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5%,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公园目前拥有植物400多种,截至2023年5月,共发现野生鸟类16目47科147种。

科普链接

如何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

湿地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研究和监测,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其整体性、动态性和演变规律,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湿地保护须依法进行,加强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提高湿地保护法制化水平,加强湿地保护“最严格”的制度执行和监督。

湿地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应加强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包括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旅游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湿地物种的保护和管理等。

公众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应倡导公众遵守湿地保护规定,维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

(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文 张健/摄)

来源:引力播

编辑:翟存鸣

审读:陈晓军

审核:刘翔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