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教育装备现代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首届江苏教育装备展在苏州举办,多场教育装备系列研讨会涉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与新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实验教学、劳动与实践教育、校服美育及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双减”等内容,邀请全国专家共享学术盛宴。
基础教育体系也需要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民进中央委员、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在《建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的专家报告中论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
胡卫谈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把教育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事业,充分体现公平和均衡,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呵护和激发,创新素养和品格都能得到不断提升和锤炼,从而为每一个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在各个领域作出创新贡献甚至特殊贡献打好基础。“关键是要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不搞花架子,不折腾。”
德智体美劳等各育并举,互相联通、互为载体、循环赋能,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知识、技能等基础认知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意志力、思维力、高感性、责任感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五育并举上并非就是简单地均衡用力,而是要创造条件,着力为有特殊创新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且能有效激发其创新潜能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应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因为除了知识文化,劳动教育中的技能技术也相当关键。而企业对科技创新最了解、最敏感,需求也最为迫切,应当发挥其优势参与学校教育。这对普职融通教育亦大有裨益。此外,胡卫还强调了大阅读、沟通协作能力、跨学科融合、人工智能赋能等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助力。
多倾听、多支持,家校社合力呵护学生心田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强调了“家校社合力呵护学生心田”的重要性。
夏春娣表示,家校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应同时抓牢坚持全面发展、健康第一、提升能力、系统治理“四个坚持”基本原则,发展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理“四位一体”工作目标,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青少年心理问题意外发生。秉持“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等理念,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育并举,做好每周上好一节润心班会课、每周组织一项科技文体类兴趣活动、每周在学校或家里参加一次体力或技能手工劳动、每天保证一小时以上户外运动、每天安排一段自由活动时间“五个一”,处理好自我、亲子、师生、伙伴“四个关系”,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走进老师的世界。同时,老师与家长之间保持紧密沟通,通过交流、家访等方式,共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彼此看见,让爱流动。希望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带着一份爱、一份看见、一份欣赏去对待孩子,多倾听、多理解、多支持,让孩子们在关爱与欣赏中健康成长。”夏春娣说道。
在劳动中流汗寻找贡献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快乐
“劳动过程是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学习劳动知识、创新创造的必要途径和载体,劳动本身并不必然形成劳动知识和劳动品质。”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林在劳动与实践教育研讨会上,解读了劳动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劳动本身并不快乐,相反它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真正快乐的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流下了汗水,找到了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课程基本由必修专门课程、渗透课程和课外课程三个部分组成,即通过校内课程、学科融合和课外劳动实践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评价上,学校、家庭要引导学生去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劳动表现。“我们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评价,鼓励学生用劳动‘换取’奖励,并用这些奖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海林说,这时候劳动的价值和评价就能更往前走一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课程所追求的意义。
实用、安全、美观,让校服成为校园美学新符号
在校服美育及质量管理研讨会上,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董玮以《严把质量关 提升校服满意度》为主题作了报告。服装质量应从机构的质量评价和消费者的质量评价两个维度进行鉴定,校服不仅要有正规机构的质量评价,也要得到家长、学校、学生的肯定。董玮认为,严把质量关,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体系,理解标准、熟悉标准、贯彻标准。“生产前预防为主,生产中、生产后重视质量检查,同时要加强售后管理,提升学生和家长体验。”她说。
董玮谈道,一件好的校服应该具有功能属性、安全属性和文化属性。“首先要有服装最基础的功能,夏天穿了透气、凉爽,冬天要保暖。其次不会因为校服设计不当而产生安全问题。”董玮说,文化属性则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审美需求,还要包含一定的校园文化。
在校服面料上,董玮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面料被引入到校服行业中,如吸湿速干面料、抗菌抑菌面料、抗静电面料等等,甚至有些企业将智慧芯片加入到校服中,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日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苏报融媒记者 袁艺 祁海琳 实习记者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