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周厚江:8年只干一件事
2024-03-12 浏览量:0

开栏的话: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作为农业大市的信阳,着力乡村振兴扛旗走在前,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稳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信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垄上春意渐浓之际,信阳日报特于今日开辟“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专栏,设有“乡村振兴一线说”“我和家乡共出彩”子专栏,把笔触和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瞄准在乡村、爱乡村、懂乡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通过多角度、立体式、连续性报道,讲述大别山乡村发生的创业、创富、创美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叫周厚江,今年46岁,出生于老区新县,在泗店乡长大。我高中学农,在红色沃土的滋养下,20岁参军,部队的锤炼令我受益匪浅。

退伍后,我到河北打拼,成为一家公司的负责人。

2016年3月的一天,我接到一通来自家乡的电话。来电人是乡政府的一名干部,他兴奋地跟我说:“周总,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县要出台‘红城英才’计划了,鼓励愿意为家乡作贡献的青年人返乡创业,我立马就想到了你。你不是一直有返乡的意愿吗,这次可一定要回来!”

挂掉电话后,我和家人说了返乡的事,家人表现出忧虑。那时,我已是公司总经理,有着不错的收入和管理成熟的团队,一切都在朝着稳定向好的未来发展,而回乡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和承担创业的风险。

与草莓结缘,源于一次出差经历。在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的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我发现这里几乎整区发展草莓种植业,一望无际的草莓大棚蔚为壮观,全县草莓年产值破百亿元。想到我的家乡还处在脱贫攻坚战中,心中便悄悄埋下了一颗种草莓的种子。

念兹在兹。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回乡,种草莓!

坚定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自信于自己军人的优良作风,以及身为老区儿女刻苦钻研的真秉性,2016年5月1日,我办好辞职交接手续,回到了泗店乡。

此后,我四处取经,学习草莓种植、种苗培育技术。利用所学农业知识,从7亩草莓小棚慢慢做起。2017年,成立了泗店乡罗成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我凡事亲力亲为,绝不马虎,为大棚选用的地膜都是市面上少用的反光膜,具有物理杀虫和更好的保温作用。

对草莓的执着,让我与河南省草莓协会理事长周厚成博士结下不解之缘。在周博士的远程指导下,2017年年底,我顺利栽培了11个大棚的草莓苗,并在第二年春季实现了大丰收,所结草莓又大又甜,远近游客纷纷前来采摘、购买,实现毛利润40万余元。自此,罗成寨草莓园的口碑越来越好。

8年间,我稳扎稳打,先后流转了180余亩土地,创建了罗成寨现代农业园。目前,园区规模已发展到120亩。我深知,“农家乐+草莓采摘”模式已不适用。因此,我的目标是建设以草莓、火龙果、无花果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可实现集育苗、采摘、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

在泗店乡党委、乡政府的推动下,去年,我们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和新县职业高级中学“三号工程”实训基地项目资金支持。现在,园区建成现代化农业大棚26个,其中草莓大棚13个、高端育苗大棚11个、燕窝果连栋温室2座,实现了农业智能化、肥水一体化、农业机械化,并拥有天气监测、土壤PH值监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冲击,我深耕的草莓基地不仅没赔钱,还赚了数十万元。我将这些钱用于再投资,扩大基地规模、完善园区设施。

在我的悉心培育和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加持护航下,基地培育的隋珠、甘露品种草莓先后荣获全国第十八、二十届草莓大会,河南省第三、四、五届草莓大会的金奖、银奖。2019年,园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等荣誉。与此同时,基地带动周边两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余万元。

风好正是扬帆时。我计划,在2024年年底建成立足本土的草莓种苗培育实验室,打造属于罗成寨草莓庄园未来更加硬核的新质生产力,带动家乡父老共同过上更加“莓”好的生活!(自述:周厚江 整理: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凌云)

记者手记

老周的“莓”好时光

□王凌云

人勤春来早。在新县泗店乡罗成寨草莓庄园的大棚内,鲜红的隋珠、甘露,散发出诱人的香甜。

老周爱草莓,草莓也“爱”老周。

采访时,天降小雨。记者见到从大棚里走出来的周厚江,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凌乱的头发、一身休闲装、略显旧的运动鞋,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位收入颇丰的企业高管。

“干农业,干干净净是要赔钱的!”老周笑道。曾是一名军人,现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党员,周厚江把回馈乡梓作为创业重任,扛在了肩上、落在了脚下。

创业之初,他就与19户贫困户签订到户增收项目协议,每年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与该乡计河、邹河两个贫困村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级年增收达20余万元。当地群众每年在园区务工达2000余人次,年务工收入约100万元。

老周厚道,脑子好使,且爱钻研。2018年起,他与母校新县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共同建成了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年对外开展培训覆盖近千人、中职学生实训5000人次。职业教育成果得到了转化,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农合作、教研互促,有效发挥了职教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为基地的壮大强了支撑。

自和草莓结缘,老周就“一发不可收拾”。他以合作社为主体对基地投资近千万元,不仅“掏出家底子”,还“吃住在田间”。他的脚上穿的永远是运动鞋,裤腿上总是沾着泥土。

“有心之人”遇“难解之缘”。基地已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让老周对未来信心满满。自身的坚持、同行的帮助、贵人的指点、政策的扶持,共同成就了老周的“天时地利人和”。

拿着汇聚“山水林田产居人文食”元素的现代化草莓生态农场的设计图稿,老周正筹谋着“干在乡村、乐在田园”的更加“莓”好明天!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