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潢川人在苏州史话
2024-05-12 浏览量:0

古代潢川人在苏州史话

潢川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 陈国太  

潢川县是黄氏祖地、黄歇故里。西周封为黄国,楚设弋阳县,唐置光州,民国改光州称潢川县,有“小苏州”“小南京”之美誉。《光州志》载,潢川乃“河洛重镇,吴楚上游”。潢川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水稻、芡实、莲藕、甲鱼、小龙虾、河蟹等种养历史悠久,产量巨大,是甲鱼、桂花、州姜、小龙虾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

潢川县不仅地理纬度与苏州相同,历史上潢川人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了不少传世佳话。

春申君黄歇开发江东

《史记· 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宋邓名世著《古今姓氏书辨证》载:“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

公元前648年楚兼并黄国,在黄国都城所在地设弋阳县,黄国人迁移外地即以国为姓氏。黄歇本黄国贵族后裔,助楚考烈王登基,后官至楚国令尹(相国),获封包括黄国故地今潢川县在内的淮北12县作封地。在黄歇的治理开发下,他的家乡今潢川县成为“楚之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在春申旧宅(今潢川县政府驻地)居住10余年后,黄歇主动让出富甲天下的淮北米粮川给楚王,自己申请改封到江东炎荒之吴地,成为今苏州、湖州、无锡、上海等地早期的开发者。

“苏湖熟,天下足”。在吴地,他把兴修水利、治理家乡的经验运用到了吴地,也将老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物种、民俗和文化带到吴地,将一片沼泽和盐碱滩的吴地开发成为第二个“鱼米之乡”。黄埭镇至今依然有一首儿歌流传在民间:“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尔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 《苏州府志》《吴县志》记载,黄歇善于治水,主要工程有:大内北渎,四纵五横,使苏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偃埭,因此有黄埭;浚治吴淞江,活苏淞水注入海,故地名黄浦,所以有春申江、黄浦江、申城等称号。这些都是万世之利的功绩,有赞曰:“四纵五横,布城划一,黄埭黄浦,万世得益。”正是他对于沼泽地、盐碱地的卓有成效的治理,才使得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一举成为天下粮仓、人间天堂。

苏州,昔日盐碱滩,今之米粮川。汉袁康、吴平《越绝书》载:“吴东西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零八步。”一座米仓,周长竟有一里八步,其面积相当可观。古代的仓主要指粮仓。这样的两座仓堆放的粮食当不在少数,由此并可以推测苏吴农业生产的盛况。

农业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越绝书》又载:“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春申君黄歇的治理下,苏州不仅农业发达,物阜民丰,仓廪充实,而且商业已经十分繁荣,一个城市居然容纳不下,还要“阙两城以为市”。

关于春申君黄歇建设苏州城,历史文献有精彩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越绝书》载:“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七寸,户溜高丈二尺。库东乡屋南北四十丈八尺,上下户各二;南乡屋东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户四,下户三;西乡屋南北西十二丈九尺,上户三,下户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溜高二丈九尺。周一一里二百四十一步,春申君所造。”

春申君治国有方,开发了吴地,有了超强经济实力支撑,才可能有“门客三千皆珠履”恢弘气象,才能营造如此豪华壮观浩大的城市建设工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春申君黄歇封吴期间,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很快将昔日蛮荒的吴地开发成为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并且营造了一座名垂千古的古城,其功劳不可谓不大。2002年至2003年,相城区黄埭镇在裴家圩围堰一带改造疏通河湖,建设湿地水景,取名春申湖,以示纪念古时在此“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两千多年来,苏州人民始终将他作为苏州城隍神,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苏州人民心中的地位。

武进倡廉、江阴洗冤的明代户部尚书熊翀

熊翀,字腾霄,明朝成化年间光州人。幼好学,性严谨,品格高,貌威严。明成化乙丑年(1469年)登进士,初任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知县,因廉洁正直、卓有政绩擢御史,从此走上了监察工作岗位。任上卓有声威,所属官吏对他敬若神明,其职位也屡次升迁,历任江西巡按副使、山西巡按副使、山西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以致都察院右都御使、副都御使,威名益著,因而深得孝宗皇帝宠爱器重,先后诏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年七十,再擢南京户部尚书,后又进封资政大夫、上柱国。

在苏州,熊翀留下了武进倡廉、江阴洗冤的故事。今天常州武进区仍有他倡树廉政的遗址、碑碣。

明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殿试金榜公布,熊翀荣登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授官武进知县。武进县为江南富饶之地,承平日久,物阜民丰,民风官风俱尚奢靡,官场更是贪墨成风。尤其是新官上任之际,亲朋好友、地方官绅一般的都要携礼前来朝拜祝贺,本人也要带礼金礼品拜访上级官员、当地豪族,或者回访来客。而这正是借着上任走访调研和礼尚往来名义,趁机行贿受贿和拉关系走门子的大好时机。那时,这个习惯和潜规则一直盛行。熊翀到任后,决心从自身做起,改变这一不良风气。他先是在县衙大门前竖立一个“新官上任,概不接客,谢绝收礼!”的安民告示牌子,谢绝一切可能影响公务公正处理的人情来往,拒绝接受礼品礼金,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公务上。这一做法收效明显。之后,他决定把这个经验广泛长久推广,于是就在衙门外立二亭(亭名清源坊),左曰“道思”,右曰“三思”,将朝廷有关廉洁奉公的诏敕律令和他廉洁为官的约法规章刻于碑石,分置于两亭中,时刻提醒自己为官清廉,同时,也便于县吏百姓休闲观瞻时传播学习和公开接受监督。五百多年后,熊翀所立的清源坊二亭虽然历经风雨至今依然矗立在原地。廉吏熊翀和他的清源坊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唐绢,明代琼州人,天顺壬午年中举,成化乙丑年进士,授江苏江阴县知县。唐绢为官清廉,为人宽厚。而明代中期一直沿袭明初严刑峻法治理社会的做法,一些百姓、小吏一点小事稍不留意即受法责、蒙冤狱,以至于江阴牢狱人满为患。唐绢深受孔孟之道的教化,对一些轻微违法犯罪的人轻于责罚、重修文德,广施教化、重于感化,受到百姓好评,当地犯罪率迅即下降,影响较大,唐绢的口碑也越来越高。但是,这一做法很快传到巡按御史耳中,为了完成上级巡查办案任务和捞取政绩升官,他们即以藐视法制、专制擅权、滥用职权为由,将此事上奏朝廷,上疏弹劾唐绢罪当贬谪戍边。皇帝不了解情况,随即下旨罢免和贬谪了唐绢。唐绢有口难辨,倍感委屈,引颈自刎,好在并未当场断气。由于江阴和武进两县比邻,加之唐绢与熊种为同榜进士,熊翀十分了解唐绢善政,闻讯急忙请善于治疗金创的名医赶来救治,唐绢幸运得救。后来,熊翀秉持正义,设法上书申述唐绢冤情,经过南京都察院彻查,最终为唐绢洗刷了冤情恢复了原职和得以改任临湘(岳阳)知县。

反贪治腐、治行第一的“喻青天”

喻时( 1506-1571 年),字中甫,号吴皋,明代中期光州(今潢川)人。喻时,早孤嗜学,家境贫寒,考中进士后,朝廷授予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吴江县令。

史载吴江富庶,“吴江岩邑,户口财赋甲天下”,财赋量大。这里大商巨贾、地主豪绅如过江之鲤,但是不乏刁钻狡猾之徒。他们巧取豪夺、行贿贿赂、偷逃徭役赋税等手段也是花样繁多,常常从中作弊营私,让人防不胜防。吴江令一度是个肥缺,在这个位置上,只要贪财,想不发财都不行。一旦上官不正,贪猾吏胥就会上行下效,明里暗里索贿受贿、层层盘剥。曾几何时,吴江“蠹弊”成风,“吏缘是得乾没为奸隐,赋贿出入若大萑苻”,上下级官员和官民矛盾十分突出。所以,喻时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其时对他是个严峻的考验。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喻时当政后清正廉明,以身作则,局面一新。 他从不接受礼物,还常常自掏腰包接济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他审阅历年账册了解 其中的底细后,立下严格的操作规程,使狡黠者无机可乘。凡是上下左右事关利害的来往文牒,他都锁在大柜中,亲自封发处理,使钻营打探的人根本无法看到。《光州志》记载,喻时“能除蠹弊”,“立身端严,在官在家,皆推为一时典型”,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改善各级关系,实现了“政清民和”。御史某巡查到吴江,发现没有什么疑难案子好审查,对他的才能大加赞扬说“你是可以代我行事的”。清廉正直的喻时一时政声鹊起,任满后被立即征召入京,成为一名主持正义、纠察百官的监察御史。

乾隆 35 年《光州志 ·卷五十一 ·仕贤列传(二)》记载:

喻时,早孤嗜学,嘉靖戊戌(即嘉靖十七年,1538 年)举进士。初令吴江,能除蠹弊,政清民和。擢御史,历按山西、四川,风裁凛凛。迁应天府丞、南京太仆 卿,转都御史、巡抚真定,改提督,操江晋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擒大盗,奏减故部税额,以活饥民。寻总督三边,古囊入寇,合三镇兵击破之。赐金綺,入为兵部右侍郎。时为学以躬行实践为主,尝用朱墨笔分识善恶,以自省察,至老不替。故立身端严,在官在家,皆推为一时典型云。

喻时在吴江县令的职位上心系民众,坚持正义,关心百姓疾苦,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勤政为民、安民护民的典范民间用“清惠慎勤 ”四个字概括他的政绩和行为。每天,他早早束装到堂视事,入夜方休息,无论寒暑都是如此。邻里间怄气争斗到堂,每次都让他劝解得双方满意而回。对百姓中危害不大的犯法行为,他从不动刑,总是训诫后就放还。凡是被他严厉惩治的,都是那些横暴不法之徒。他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严肃认真的风格,给吴江人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公至,则严句校具,得其状,始为契法提衡之”。不仅得到当时吴江人很好的评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极高。明代王世贞评价他:“盖嘉隆之际,称名臣者,曰少司徒喻公时云。而喻公之成进士也,则首拜吴江令。吴江岩邑,户口财赋甲天下,吏缘是得乾没为奸隐,赋贿出入若大萑苻。 然而公至,则严句校具,得其状,始为契法提衡之。……大江而南,四郡一州十五邑,亡论远近,称喻青天。喻青天竟用治行第一,徵拜御史。”(见王世贞 《弇州四部稿・喻司徒传》)此后,喻时得到了“治行第一”和“喻青天”的名号。直到清代,清初钱谦益也称赞喻时:“知吴江县以治行第一,征拜御史分宜初得。”与王世贞的评价高度一致(见《列朝诗集》)。

喻时为人平易谦和,“接人和霁”,但是柔和的外表下却是铮铮铁骨。他公道正派,为民请命,勇于担当。《吴江县志》载,他“尝曰: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此先正范公语也。吾何惜公罪俾小民受重困耶。二十年,邑大旱、 蝗,民饥,设糜发廪,斋宿露祷,忽大雨,蝗尽死,仍请于御史以贓罚等。”意思是,他常常告诫自己,为官的公罪(为主持公道触犯上司)不可无,私罪(失职渎职对不起百姓)不可有,决不可因为害怕自己获公罪,而让老百姓含冤受屈。凡是老百姓的冤屈,他都要到上司那里辩白解释清楚。横扇陈九章(字从一,弘治十八年进士)在任云和知县时,受到知府梁某的排挤,便回老家授徒终身,死时身无分文。他听说后,不避权贵忌讳,亲自前往吊唁,并出资为之下葬。嘉靖二十年,天大旱,发生蝗灾,百姓饥饿难忍。他开仓济灾,施粥救济灾民。灾荒缓解后,他仍向御史请求蠲免,并建议将库存的罚没赃款等节余冲抵岁课缺额,百姓因而得以恢复元气。他的为民情怀,正直果敢,深深感动了吴江老百姓,远近都称他“喻青天 ”。每到夏秋完税工作开始,不需要层层号召,百姓和差役都主动配合上缴,十分踊跃。这一点在郭琇修康熙《吴江县志 ·卷之十 ·宦迹》有详载:“喻时,字中甫,光州人。进士,嘉靖十八年(1539 年)知吴江。接人和霁, 蒞事则严不可犯。小民有冤,抑必为剖辨开释之。尝曰:“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此先正范公语也。吾何惜公罪俾小民受重困耶。”二十年,邑大旱、 蝗,民饥,设糜发廪,斋宿露祷,忽大雨,蝗尽死,仍请于御史以贓罚等。羡金充岁,课缺额,民大甦。征入为御史,终户部侍郎。”

“东南半壁 ,藉为保障”的苏州同知、松江府知府胡峻德

胡峻德(1541-1600年),字明卿,号克菴,明光州 (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治诗经。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中河南乡试第四十二名。隆庆二年,中三甲进士第四十一名。授襄垣知县,同年改授任丘知县。历官陕西道监察御史东宫侍讲,滁州判官,苏州同知,松江府知府。后告养归里。著有《疏圣学十事》《裁抑权贵疏》。万历初年,胡峻德任苏州同知。万历十年(1582 年),胡峻德任松江知府。万历十五年(1587 年),胡峻德辞松江知府,告养归里。在苏州、松江府工作期间,岁凶变作,朝议以峻德戡乱救荒,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老百姓请命,蠲免赋税,申请朝廷及时赈济灾民,“东南半壁 ,藉为保障”,老百姓感恩自新者数千人。

顺治《光州志 ·卷之九 ·人物》载:胡峻德 字明卿,父,庠士,尚古文词。以子峻德赠中议大夫。嘉靖甲子(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峻德登贤书,隆庆戊辰(即隆庆二年,1568 年)成进士,授任丘尹。军民杂处,权贵恣横,一绳以法。援御史,充东宫侍讲,疏《圣学十事》,穆庙嘉纳。上《裁抑权贵疏》,侵江陵相(即张居正),左迁滁州。倅(副手)吴门(苏州别称),岁凶变作,朝议以峻德戡乱救荒。擢云间(松江府别称)太守,乃请蠲请赈,谕以国法,鸠形鹄面,感恩自新者数千人,东南半壁,藉为保障。诸如慎海防,疏湮塞、郤样缎等政,士民讴颂,建石志思。告养归里,年垂耳顺,依 然孺慕,每岁俭施粥施棺。子中书演,博学。精诗赋。

宽猛相济、治化大行、鞠躬尽瘁的吴江知县石拱极

石拱极(?-1717 年),字天一,又作天益,光州人。二十九年庚午科解元,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榜三甲70 名进士。授静 海知县。静海靠近渤海,芦苇中多蝗子。又濒临运河,冬季漕粮船常常因为河水 结冰而阻行,给县上带来许多麻烦。他每事都提前做好准备,经理有法,减少百 姓的负担。江南繁剧之县缺人,调知苏州吴江。奉檄即将赴任,全县欠收,考虑 积逋终究给百姓留下困难,遂捐俸和贷款代缴税银 2000 余两。入都后,在汤泉 受召见奏对,受宠若惊,一心要图报皇上对自己的信赖。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八月任吴江知县。到任吴江后,减少衙门支出,放宽赋税征比,全力推行保甲,严厉惩治刁健, 宽猛相济,治化大行。而吴江五十四年六、七月大雨大风成灾,他精心查办赈务, 五十五年在平望殊胜寺设厂赈济。五十六年主持修文庙,终因积劳成疾而殁。(康 熙《吴江县志续编》卷 4,乾隆《吴江县志》卷 8、19,道光《平望志》卷 13, 光绪《光州志》卷 3、9,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 14、40 有记。)

乾隆 35 年《光 州志 ·卷五十三 ·仕贤列传》载:石拱极字天一,幼嗜学,卓荦不群。康熙庚午(康熙二十九年,即 1690 年) 举乡试第一,癸未成进士。授静海令。邑近海,芦苇中多蝗子,又滨运河,冬月粮艘时患冻阻,极皆先事预防,经理有法。适江南剧邑需员,调知苏州吴江。奉檄将行,值岁歉,念积逋终遗民累,遂代完银二千余两。抵都于汤泉召见,奏对移时,因身受旷典,益图报称。莅任后,减火耗,宽征比,力行保甲,严惩刁健, 宽猛相济,治化大行。丙申岁歉,以查办赈务,积劳致疾而殁。节旧志。

清光绪年间的苏州诗文领袖光州李嘉乐

李嘉乐,字德申,号宪之,道光癸巳年(1833 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世居光州南城 ”。同治癸亥(1863 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据李嘉乐硃卷记载,其乡试第七十名,会试第七十六名,复试二等第十三名,殿试第二甲第四十九名,朝考一等第二十八名。光绪十年(1884 ) 为江苏按察使,光绪十二年( 1886 )为江西布政使,后升江西巡抚。著有《齐鲁游草》《仿潜斋诗抄》《诗梦钟声录》等。

光绪十一年(1885 年)春,李嘉乐于苏州江苏按察使任上,与潘祖同等九人创修梅社,专作诗钟。诗钟是一种源于福建的文字游戏, 因其限题、限时、评定甲乙,因此颇具竞技性,兼具锻炼文思和娱乐赏玩功能,受到许多文人欢迎。修梅社是江苏第一个诗钟社团,倡导者李嘉乐、潘祖同。李嘉乐在《诗梦钟声录 ·跋》云:“于时苏台春早,东阁香清。爰集修梅之社,与会者凡九人。蔡滋斋、龚仲人、朱修庭、沈旭初诸观察则同官也,旧交则为潘谱琴吉士、洪文卿阁士,仲人之兄蔼人及姚彦士两方伯,则亦性有同嗜,把臂入林,欣然忘倦。未几,蔼人归闽,仲人谒金陵,吴广菴、彭南屏两观察继至,而恽季文拔萃赴都,则仍全乎其为九人耳。吴多名园,会则假之,人各负手攒眉于松石间,或盛称之,窃笑之,弗顾也。五月擢藩江右,行有日矣,同社谋所以永之者,既绘图又摘句付梓,俞荫甫学使方主东南壇坛为作序。余后志时之雅,且以时无废事,尚得优游为此者,窃自幸也。”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