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古籍善本 续脉添彩——“文化传承发展微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2024-06-14 浏览量:0

《史记》《南华真经》《汉蔡中郎集》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些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使得中华文脉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作出重要指示:“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河南是文物大省,也是古籍大省。保护好、整理好、出版好古籍,就是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拥有“身份证”家底能摸清

从远古时代的“河图洛书”,到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从秦汉时期的简牍,到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河南古籍源远流长。

卷帙浩繁的古籍凝结着时间流转的文明。在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的典籍、诗文、类书、丛书等泥牛入海,闪烁着文化光芒的古籍,或陈放于书楼藏阁,或散佚于民间村野。那么,河南留存至今的古籍还有多少?

“摸清省内古籍收藏的家底,是古籍普查的首要任务。”6月12日,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赵燕说,河南丰富的典籍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文博、档案等单位中,还有一部分被民间收藏爱好者所收。

为摸清家底、传承文脉,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2009年,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河南省图书馆成立,我省古籍保护事业开启新篇章。河南省图书馆作为57家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在全省开展古籍普查登记。截至2022年年底,我省参与古籍普查的81家收藏单位(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主)著录古籍数据108062条,已经全部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其中,河南省图书馆登记目录3万多条,古籍数量有30多万册(件)。”赵燕介绍。

普查,让古籍拥有了“身份证”,有利于全面掌握全省古籍的收藏情况。

巧手“医”古籍化腐朽为神奇

如同人生病一样,古籍也会“生病”。随着时间流逝,大量古籍失去了往日光彩,由于虫蛀、鼠啃、酸化、油污、撕裂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破损让人痛心。

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师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让一页页破损的珍贵古籍重新焕发生机。

古籍修复是一门胆大心细的手艺活,如今科技的应用加快了古籍修复的速度。用现代科技器材鉴定纸张纤维,用化学试剂测试颜料成分,通过科学数据准确分析古籍纸张……“2023年11月,河南省图书馆获批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古籍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赵燕说,全新的河南省图书馆典籍文化中心也基本竣工,未来将以崭新的面貌接续古籍保护事业。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认为,将现代技术应用到修复业的创新发展中,让修复更科学、更规范。

古籍数字化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河南坚持发挥古籍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础作用,以古籍整理出版为方向,在古籍图书出版、古籍数字化、科研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

在传世文献方面,出版《畴人传合编校注》《中国茶书全集校证》等;在通代断代集合性文献方面,整理出版《中州名家集》《全宋笔记》;在出土文献整理方面,代表性的有《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在方志类旧志方面,挖掘河南方志大省优势,出版《河南历代方志集成》;在古籍普及读物方面,出版《国学经典》《闲雅小品》《家藏文库》等。

中州古籍出版社作为河南省唯一专业古籍出版社,建社45年来,守牢古籍出版主阵地,积极参与我省实施古籍转化普及专项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我们相继推出《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天地之中说聊斋》等大众化、时代化普及读物,轻量化的传播非常受读者欢迎。”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卢欣欣说。

古籍的整理出版搭建起古人与今人的交流桥梁。将经典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也是对古籍的活化和动态传承。

在书香河南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暨全省古籍工作大会上,省文化馆把线装书、拓印、活字印刷等活动搬进会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一书,采用AR特效,通过游戏引擎、编程、3D建模等技术,用全新视角解读上古经典;河南省图书馆联合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

古籍,正以更多元的形式,走近大众,焕发出时代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终审:赵恩峰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