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产业托举硬实力——解锁“南雷之变”系列报道之三
2024-07-08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见习记者 高铭璐

彩虹公路一路蜿蜒、农耕园里笑声连连、豆腐坊里豆香扑面……行走在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的沿村公路上,处处可见活力满满。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豫南小村庄,正肆意展现着它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张庭莲忘不了三年前她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在村部门口被债主围堵时的窘迫。从那时起,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就成为她的心头大事。

三年后的今天,产业发展从“单一”到“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0元到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到30万元,南雷村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破茧成蝶。

盘活资产,打造“股份南雷”

“村里有产业,集体才能有收入。”上任之初,张庭莲就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提出了打造“股份南雷”的目标,“以土地入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人人有活干,家家有股份,户户有分红’,实现共同富裕!”

目标很诱人,但观望者众,响应者寡。

原来,南雷村的土地流转有过“伤痛”。

南雷村南部有块70亩的荒废葡萄园,因经营不善,土地流转费已拖欠了两年,承包户直接弃田、一走了之。由于当时是双方私下达成的协议,手续不完善,村民束手无策。久而久之,葡萄园的遗留问题就像葡萄藤蔓一样“剪不断、理还乱”,成为村民心头的结。

遗留问题不解决,“股份南雷”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让纠纷地变得“一清二白”,张庭莲带着村“两委”干部一边向乡党委汇报,一边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经多次协调沟通,并诉诸法律,最终化解了这一“陈年旧怨”。

70亩土地重新流转到了南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手中。承建新村部建设的刘新义心有所往、顺利接手,重建葡萄园,不但一次性兑现了三年的土地流转费,还预留了质保金,让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庭莲和刘新义商讨葡萄销路 高铭璐 摄

炎炎夏日,南雷村的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场同样火热。200亩流转地实现了小田并大田,招商工作还未开启,已有多个种植大户表达了承包意愿。

“不只是土地,农机、劳务、资金等均可入股。村民有了地租和劳务收入,还能享受二次分红。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增加了集体收益。”据南雷村党支部副书记闫凤美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近千亩,为产业发展储备了要素基础。

变资源为资产,张庭莲还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传统产业。

南雷村紧邻四里井水库,素有种植水稻的习惯,以往单个农户直接出售稻米,收入不高。张庭莲带领村“两委”注册了村自有品牌“南雷稻花香”,洽谈加工厂和经销商,进行高品质加工,让南雷村水稻种植效益翻番。

资源集中了,集体资产壮大了,人心凝聚了。为加强“三资”管理,今年,南雷村还成功收编了全村20口水塘,编号入库、承包到户,“股份南雷”的盘子越来越大。

提升服务,留住“四级人才”

“投资南雷,只是享受他们服务的开始!”葡萄园里,果满枝头香满园,刘新义人逢喜事精神爽,“我种植的‘阳光玫瑰’今年第一年挂果,村党支部已提前为我们谋划产品宣传和销路。我们全程都是无公害种植,品质看得见,预计8月中旬开园,欢迎大家前来品尝体验!”

葡萄园里的“林下养殖” 高铭璐 摄

无独有偶。南雷村村头整齐排列的14座大棚里,罗山人刘义波分外忙碌。缘何投资南雷?他同样深有感触:“南雷为我们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

刘义波是当地有名的“草莓专家”,他种植的“大叶红颜100”因卖相好、味道佳而远近闻名。2023年,想扩大种植规模的刘义波在信阳市区周边寻找良田,被张庭莲抛出的“橄榄枝”留了下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南雷村设立了“四级人才库”——乡贤、技能人才、经营人才和大学毕业生,鼓励他们到南雷创业并提供便利条件。刘义波正是南雷急需的技能人才。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很怕草莓烂在地里没人买,没想到不但能享受一系列政策优惠,张书记还帮我把客户都对接好了,我只用负责送货就行。”刘义波说,他今年种植的草莓首年销售额就有20余万元。

除了外引人才,南雷村还全力推进回归工程,通过建立微信交流群、利用传统佳节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宣传南雷变化,促进“人才回流”。河南三拓实业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利章2021年把公司迁回南雷,当季度就纳税18万元。

“三个培养”行动同样是法宝。为把人才“引到南雷、留在南雷”,南雷村注重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党员产业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截至目前,已发展外出成功人士党员三人,吸引回村创业党员二人,大学生党员回村任职一人。

突出特色,鼓起村民“钱袋子”

“我们刚从延安做完项目回来。这次南泥湾景区的景观项目虽只有几十万元的标的,但让我们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让南雷的秸秆产业越走越远!”信阳农林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本章兴奋地告诉记者。

南雷村农林谷香草精灵乐园 记者 邹乐 摄

“农林谷”正是当初雷本章、张庭莲夫妇回村创办的企业。这个南雷村的第一家企业,将田间的“废稻草”变身“摇钱树”,如今又引来了“金凤凰”,吸引多家企业回归入驻,其中香草精灵文化旅游公司筹资300多万元,对“农林谷”的秸秆工艺产业进行“更新换代”,打造出田园综合体,每年为近8万名学生提供研学和实践场地。

如今的南雷,“花开两朵”——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繁荣,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为200余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张书记跑完用地,又跑来10万元贷款,还帮我们补齐了营业手续。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豆腐坊的今天!”雷国华难掩感激之情。

2021年,雷国华退伍后在家经营一家豆腐坊,但因手续不全、场地不达标等问题,被要求歇业整改。得知消息,张庭莲立刻召集党员干部商讨办法。如今,原本“无名无姓”的豆腐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信阳市平桥区雷氏豆腐坊”。雷国华感念在心,将生意越做越大,豆子消耗量从一天最多200斤增长到1000多斤,年利润达50万元。他本人今年3月也被选举为南雷村村委委员、环保主任,在新的岗位上建设南雷。

“把产业建在支部上,产业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现在南雷村的产业,可以说是引进一家、帮扶一家、成功一家。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强集体,带富村民,让更多企业和村民留在南雷、富在南雷!”眼下,张庭莲正在为村里的民宿项目奔走,希望以入住南雷、体验南雷、共享南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南雷。

记者手记

“换羽振翅”看南雷

□王凌云

路宽了,灯亮了,塘清了,花开了,人笑了……行走在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从老照片中见证南雷之变,从新变化中感受南雷之美,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南雷之变”是老区信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和力证。

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南雷村的“锚”是高扬的党旗,是强有力的党支部,是敢作善为的“领头雁”,更是党群一心的强大合力。

“南雷之变”,既存于面上的“美”,更源于内里的“真”。“做客”做出真感情,“小板凳会”上听心声,民情工作室里汇民意,网格工作站里化纠纷。用民主换民心,用真情换真心,在这里,群众的事儿,群众说了算;村“两委”的工作,村民帮着办。

“土办法”专解“老大难”。法理不通时,就发动“民主评估小组”,迁不动的“钉子户”也拗不过知根知底的乡情人情。矛盾萌芽时,就带着感情和责任主动下访,深入家门“零距离”,赢得群众“心连心”。

推动乡村振兴,落脚点还是在“振兴”二字。南雷村建立党员联户制,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及时解决急难愁盼。村里还通过产业“联建联营”,畅通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村民三方利益,促进资源共享,盘活集体经济,实现共同收益。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对着问题改,从不可为中寻得可为;向着高处飞,从诸如平常中窥见新机。南雷的故事,还在续写……

记者:时秀敏 高铭璐

编辑:何海荣

审读:翟存鸣

审核:陈晓军

终审:赵恩峰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