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 情系信阳——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
2024-08-02 浏览量:0

岁月流转 情系信阳

——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

付冬生

岁月流转情系信阳——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付冬生对我而言,《信阳日报》不仅是一份报纸和家乡的信息载体,更是我心中的一份情感寄托。它用文字记录着信阳的日新月异,用图片描绘着家乡的山川之美,让我即便身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脉动。每日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对家乡深深的牵挂。

回首往昔,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始于1998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信阳市第十三初级中学任教,每天忙碌于教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捧起了单位订阅的《信阳日报》。那份油墨的清香至今还萦绕在鼻尖。随后,《信阳日报》便成了我了解信阳及国内外消息的一扇窗,它不仅传递着家乡的点点滴滴,更让我见识了大千世界的精彩。慢慢地,我开始习惯于每天上课之余,伴着一杯信阳毛尖茶,细细品味这份报纸带来的每一条信息。《信阳日报》也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那份温暖和亲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转眼到了2003年,我决定考研。在那段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日子里,《信阳日报》则成了我精神的慰藉。每当夜深人静,复习得疲惫不堪之时,翻阅几页报纸,总能让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家乡发生的大事。看到熟悉的文字,那份归属感和温暖驱散了孤独与疲惫,让我重新鼓足勇气面对第二天的挑战。

那一年,我有幸考上了研究生,步入了学术的殿堂,也离开了家乡。研究生的学习生涯繁忙而充实,我与《信阳日报》的亲密接触似乎变得不那么频繁了。每当节假日回到家乡,我总会抽空翻阅几期《信阳日报》,那份熟悉的感觉如同老友重逢,温馨而亲切。报纸上的文字,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在求学路上,它不仅是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学术研究的灵感源泉。它报道的每一个社会现象、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激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虽然离开了信阳,但我总是想方设法关注《信阳日报》。无论走到哪里,信阳都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2006年,我研究生毕业留在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并兼任《重庆师大报》的记者和编辑。在这段日子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干好编辑工作,我托家乡的同学不定时给我寄几份《信阳日报》参考,《信阳日报》的严谨与真实,它的社会责任感,都深深影响了我的编辑理念。每当我拿起笔,都会想起那些年在《信阳日报》上读过的每一个故事,它们提醒我,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记录真实,传播主旋律与正能量。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与《信阳日报》的联系,也从纸质版转向了数字化。关注《信阳日报》微信公众号,成为我了解家乡最新动态的重要渠道。每一次打开手机,《信阳日报》公众号总能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推送给我,让我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随时关注家乡的每一处变化。浏览着那些熟悉又新鲜的文字,都能感受到家乡信阳这片土地的沸腾,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仿佛触手可及。

《信阳日报》不仅见证了我个人的成长与变迁,更是信阳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者。未来,无论身在何方,我都将持续关注《信阳日报》,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份关于家乡的记忆,一段无法割舍的情感。《信阳日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是信阳的缩影,是家乡的声音,更是我心中永恒的牵挂。

我想说,一路上有你相伴,真好!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