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信阳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2024-08-28 浏览量:0

□崔俊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信阳作为农业大市,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两个更好”,意义尤为重大。中国共产党信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对此作出了安排部署,着力从产业绿色崛起、花园城市建造、乡村振兴、交旅文创、品质生活等方面攻坚突破,找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深化城乡改革联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一、信阳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信阳积极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以打造延伸产业链推进城乡融合。是否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者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方城乡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信阳立足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优势,把贯通一二三产业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依托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省级开发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引进头部企业并形成战略合伙人,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动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实现了优势产业的增值和城乡产业融合。

以城乡发展共同体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在于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畅通城乡循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信阳八县两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但城乡融合的突破重点不同。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四种形态:一是依托产业优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把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进而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二是依托区位优势探索城乡融合方式。三是以产引人、以城引产探索城乡融合方式。四是依托生态优势和红色资源,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城乡融合方式。

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融合。信阳立足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确定10个县区各建设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每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涵盖2个至3个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标准化实施,探索建立了自己的标准体系。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将各种资源、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自2021年以来,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形成对县域更大范围内城乡融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城乡融合。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也就是提升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信阳市既是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又是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市,在城乡融合探索中城与乡双向发力。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信阳把城市更新理念应用于探讨乡村发展,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赋能,不断扩大乡村振兴成效,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积极探索。

二、以进一步深化改革赋能信阳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为信阳在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加快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建设,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决定》指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以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信阳实际,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中心城区对县域的带动能力。市委“1335”工作布局明确了信阳三大定位,即“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大别山(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随着市区人口规模扩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和创新效应外溢,将极大提高信阳市本级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对县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开发区改革。《决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信阳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选择市场发展好、能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梯次同频的产业。发挥市场引领作用,引入头部企业或成长性强的企业,赋能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变产品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成为市场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和城乡高质量融合。

提升县城汇聚生产要素能力,推进城乡要素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当前信阳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人才和土地两大关键节点,汇聚生产要素。一是吸引劳动力要素聚集。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土地、资本要素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激活与运转,技术、数据要素则是复杂劳动的派生产物。信阳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多,技术人才多。在对我市进城务工人员购房意向调查时发现,选择在户籍所在县城或目前打工产业园区附近的比例占到90.6%。因此,城乡总体布局规划要把县区产业园区周边作为人口的重要承载区布局,通过改善环境增强吸附力。二是用足政策盘活土地资源。《决定》提出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为抓住政策机遇,可以考虑成立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的专业机构,以便更好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对于农民宅基地,《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这既是消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也是防止农村要素单向流出进一步加剧。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让城乡双向奔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在乡村振兴扛旗上攻坚突破。乡村振兴示范区是信阳立足发展实际抓纲带目最有效的方法举措。一是从空间上一体规划城乡发展战略。根据《信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划定的三区三线,完善规划分区和用途结构,将乡村振兴规划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支撑,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二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县域产业体系,扫清城乡融合制度障碍,实现城乡贯通、工农融合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据对我市青年一代农民的调查,愿意将承包的耕地通过流转收取租金的人员比例达2/3。《决定》提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因此,要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探索加快土地流转,让农民跳出农业、安心就业的路径方法,从市场体系上贯通城乡,以市场化为纽带激发城乡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城乡融合。

坚持以创新为攻坚突破,激发城乡融合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信阳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一招,通过提高城乡居民创造力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高质量城乡融合。一是提高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活力。探索在市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通道。同时,建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依托全国中小企业产权信阳交易所,连接上下游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对接。二是激发金融支持县域发展的动力。信阳全域生态良好,绿色金融融资空间大。落实好信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信阳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的通知,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三是提高建设用地存量价值。2022年,信阳经济密度只有0.17,低于河南省0.36的经济密度,更低于苏州2.7的经济密度,在“三条红线”的铁规下,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以城乡要素交换更加平等来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作者系中共信阳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