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信阳日报》
2024-08-29 浏览量:0


我与《信阳日报》

王西亮

《信阳日报》四十岁了。

我与她相识、相交、相爱,也已三十八个春秋。

1985年至1986年,我辅导的几名学生,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接连获得一、二等奖与优秀奖,参加了“美丽的大连湾”夏令营。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信阳日报》通讯员胡思云又写了两篇稿子:《查山中学注重语文基础教学》《他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写社会——记信阳县三中教导主任王西亮》,先后在《信阳日报》上刊出。

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与《信阳日报》联系在一起。

之后三十八年的悠悠岁月,我与《信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岗位职责因素,我写了200多篇长长短短的新闻稿子,都是第一个在《信阳日报》上刊发。除了一些“豆腐块”短讯外,《教师跳槽忧思录》《西霸天覆灭记》《大别山中一明珠》《一个乡党委委员的堕落》等不少洋洋数千字的长篇通讯,承蒙编辑们厚爱,或以特稿形式安排,或用转版方式处理,得以见报。特别是《工作队是咱们村里人》《高玉宝》等纪实文章,报纸不惜用头版头条刊发,这种不遗余力、真心实意扶植作者的殷切关爱,让我深受鼓励和鞭策。而那些为拙文,为数以千计、万计的无名作者的作品编辑、排版、策划付出艰辛劳动和心血的日报编辑们,他们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我和众多读者、作者心中,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辛勤的园丁,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者,他们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曾记得,那时候《信阳日报》每年都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许多征文活动,如“群星闪烁耀信阳”特稿、“红云杯”经济好新闻大奖赛、诗二首喻玺“金盾杯”征文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讨论”等等,这使报纸办得非常热闹、非常活跃,真是风生水起、异彩纷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作者,形成了“百鸟登枝歌盛世,骚人泼墨赋新诗”的繁荣景象!

心目中,《信阳日报》办报的理念十分前沿,思想非常开放,比如,当时的经济新闻征文都是发在头版头条位置,体现了报社对征文活动的真正重视。在评奖上也不拘一格,少有世俗的条条框框。记得“红云杯”经济好新闻大奖赛评奖结果公布时,本人3篇稿子分获了一等奖第一名和二、三等奖各一个。

报社对广大读者、作者付出的拳拳爱心,换取的是读者作者对报社的无限信赖。2009年秋冬之际,我和两位朋友运筹发起成立信阳杂文学会时,第一认知就是要依托《信阳日报》。之后,三任社长担任了学会会长或名誉会长。可以说,信阳日报社是信阳杂文学会的摇篮,是学会起步时的拐杖,也是学会成长过程中的坚强后盾。作为现任信阳杂文学会会长,我由衷感谢,深深怀念!

四十年来,由于一代又一代《信阳日报》采编人的敬业、奉献、勤奋、努力、不懈耕耘,报纸从80年代初的四开四版、四开八版到今天的对开八版、十二版,从创办时的每周一期、三期、五期到今天的每日一报,甚至重大活动加印,信息量不断加大,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个人与《信阳日报》几十年携手相伴,一路走过,结成了俱荣俱辱的“命运共同体”。从业余作者、忠实读者,到曾经近4年的市委主要领导新闻稿的审阅者,云卷云舒与花开花落间,报社的许多领导和编者,与我文字结缘,亦师亦友,互为砥砺,情深谊长。潜意识中,自己也成了日报人;骨子里,与日报早已经融为一体,割舍不开。

三十八年来,作为读者,《信阳日报》是我常年坚持阅读的首选报刊;作为作者,我为《信阳日报》写下了1000多篇稿子,采用率几近百分之百。现在,每当闲暇,翻开二三十年前的记事粘贴薄时,那一张张来自《信阳日报》的稿费单,总是唤起我无数青春奋斗时的美好回忆。

当然,我的不少稿子也有未被采用的情况。

1993年5月,当时的信阳地区文联组织了一批文学作者赴新县采风活动。回来后我写了篇“作业”:《鲜为人知的许世友轶事》,投送《信阳日报》。但这篇近7000字的、自以为还有些看点的纪实性文章最终未能见报。

不久,时任总编张世发带队到信阳县开展一次集中采访活动,他向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我谈起此事,并转给了我一张“秘笺”——日报发稿笺。在编辑苏鹏起草的编稿笺上,张总编于6月9日签了“请宣传部领导审核是否可发”一行字。次日,当时分管地委宣传部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宋效忠写下两条意见:1.查下有关文件,如不属文件规定的把关范围,报社可自己定;2.内容要实事求是、文责自负。

看到这张巴掌大的发稿笺上面几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我不仅没有作品发不出来的丝毫遗憾和纠结,倒是有一连串的感慨、感想油然而生。一是领导很关爱。一个普通作者的一篇文章,倾注了宣传部、报社领导和编者的亲切关怀。二是领导很谨慎。对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字有非常高的站位,体现了报社对新闻稿件层层把关的责任机制。三是《信阳日报》对特稿采用标准很高很严格。不仅一把手要审阅,而且还需报主管部门宣传部审定。四是展示了日报人态度认真、程序严格的工作作风。

​之后,受报社和宣传部领导在发稿笺上批语的启示,我对文稿中的敏感词语和表述不准确的段落进行了修改,转投湖南《记者文学》月刊,很快被采用,还得到了相当于今天3万元钱购买力的不菲稿酬。

一件小事,使我深刻感悟到,正是有了这种“政治家办报”的敏锐的政治站位意识和报业人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信阳日报》才会承载正能量,办出高品位,走出大别山,为信阳发声,为人民代言,为党和政府分忧,凝四面江山于眼底,聚万家忧乐在报端;才会写就四十年如歌如诗、多彩多姿并且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壮美篇章!

四十年风云变幻,四十年书写辉煌。四十年来,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我见证了《信阳日报》激情燃烧的前行岁月:在展示信阳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宣传老区人民为实现“两个更好”中的奋发斗志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上,在凝聚民心、民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总是立于时代潮头,及时发声,一路高歌,起到了主流媒体、党的喉舌、百姓知音,同任何其他媒体相比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对此,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

作为副刊,无论是初创时的“大别山”,后来坚持了十多年的“星期刊”,还是现在的“百花园”,多少个责任编辑春蚕吐丝,为人作嫁;多少个怀揣作家梦的文学青年,志存高远,在这片方寸之地蹒跚学步,精耕细作,又从这里走出,涅槃重生,或走进省级、国家级作协会员平台,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别山文化精英;或胸装家国情怀,以文辅政,步入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些,作者与读者终身感恩!

“枝繁叶茂随风舞,润物无声惠民生”。一滴汗水,一树花开。筚路蓝缕,却也阅尽人间春色。今天,四十岁的《信阳日报》已是不惑之年,“不惑”者,即成熟,即扶摇直上、宏图大展的开端!坚信:有曾经四十个风霜雨雪的洗礼,必能在未来直挂云帆,乘风破浪,肩负千万大别儿女的美好愿景,铸造新闻史上新的辉煌!祝愿:《信阳日报》花常开、叶常青,在豫南大地永放芬芳!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