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安全筑基强韧性 共绘城市新蓝图
2024-09-10 浏览量:0

□刘惠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特别是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提出要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这对于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一、深刻领会城市安全治理的总要求

城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城市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全会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同时,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安全的管理和保障。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城市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全会提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这对于城市安全来说,意味着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制等方面。全会还强调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必要性。在城市安全管理中,需要采用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75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经历了从满足基本的居住和生产需求到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的转变。城市规划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城市的长期繁荣。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交通网络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再次,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经济由传统的农业和工业主导逐渐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城市成为创新和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和经验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化、城市人口的密集化等问题。城市化在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适应性问题,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不断暴露。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由思考城市化发展中的增量扩张问题逐渐向存量优化问题转化,韧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提高城市发展韧性来提升城市安全风险治理水平就成为国家战略和现实之需,也构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动信阳城市建设迈向安全韧性新高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所蕴含的城市治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系统思维、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为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8月23日,信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要“为落实在花园城市建造上攻坚突破,规划引领提升城市能级,提质提速推进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强化城市运营,精细高效优化城市治理,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这为信阳城市建设精确导航,系统部署了发展蓝图。花园城市建设作为信阳推进的重要城市发展战略,为城市安全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和提升。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建成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地,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将绿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满城皆绿”的独特景观;优化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水系治理、空气净化、噪声控制等措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完善城市功能,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体验。积极推动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效率。

下一步,针对当前城市发展复杂化以及各治理主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从根本着眼,以系统观念、人本观念、发展观念处理好空间与空间运用、技术和技术主体、治理与治理规范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韧性城市建设的潜力和内涵,推动信阳城市建设迈向安全韧性新高度。

(一)完善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以空间为尺度,城市是包含了社区、城市组团和城市不同空间范围以及不同行政区划的空间地理集合。不同的空间范围虽然都属于城市范畴,但其特点往往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生产生活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空间范围去谋划布局,要实现城市不同地理空间的整合优化,从而在整体上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韧性品质。在韧性城市建设的空间划分上,韧性社区是最基础的空间布局,也是安全风险最容易发生的空间层级,这就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以及安全风险治理的重点环节。要实现韧性城市建设的空间整合,就要把最基础、最基层的社区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把韧性融入社区再造的系统工程之中,作为新的重要指标加以设计、谋划和考量。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也是确保城市功能持续运行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考虑到长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采用弹性和适应性的设计方案、高质量的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营也是提升韧性的关键环节,要建立有效的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基础设施的状态,在关键基础设施受损时,有备用系统或替代方案能够接管其功能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在不确定性频发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组织的运行过程也会面临不同的扰动,因此要形成自下而上各个治理主体、治理环、治理要素的系统统筹,形成上下贯通、灵活机动的完整治理链条,在安全风险来临时能够畅通路径、快速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布局,最大程度减少系统性、结构性风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在城市安全防范工作中我们也要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群防群治。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多方参与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形成维护城市安全的强大合力。

(三)优化主体间的联结机制。韧性城市建设需要通过各相关部门和治理主体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实现韧性品格的塑造和完善,在内生的韧性锤炼中真正具备担当负责、合作共赢的专业本领和持续发力的动力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连续性、常态化、长期化、复杂化的城市安全风险中有效应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一是要通过优化治理主体间的联结机制来强化韧性路径的搭建。要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不同阶段划分,建立覆盖更加完善、科学、全面的治理主体联结范围,扩大共建共治共享的覆盖面。同时,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逐级逐层的联结路径走向,通过政策导向、绩效考核、规章纪律、党性教育等路径增强各个主体之间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变被动联结为主动合作,避免在城市风险冲击下的推诿扯皮、无效内耗和破窗效应。二是通过体系整合与技术嵌入的有机互动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建立共享资源库、共建人才研修基地、共同开展技术设计研发等路径扩大获益范围,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三是通过抗逆与恢复强化实现韧性能力提升。韧性理念下的安全风险治理不仅强调风险治理过程中的韧性,更是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韧性塑造,所以,要把韧性理念的养成纳入到常态化工作中通盘把握,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通过应急演练、复盘研讨、专业培训等方式稳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防风险能力。

(四)数字赋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这为我们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大数据的应用与赋能在韧性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万事以量化数据的形式呈现和判断对于治理主体的决策和实践导向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提升数字应用的科学化水平,推动数据分析向智慧培育的方向积极转化,强化韧性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和方法多元性和精确性。首先要提升数字技术的交互体验,通过与城市居民等不同治理主体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次,数据赋能和技术韧性不能脱离城市发展实践应用,要在体现出城市发展的韧性基础和治理格局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实际应用上,做好场景转化和数据对接,要由单纯化的数字搭建转变为与城市治理的共建共享、相辅相成,切实为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助益;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层面的差异化,采取多样化技术路径精准施策,通过多元化参与路径的打造、线上线下需求的双向对接,实现以韧性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从根本上预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治理隐患。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城市治理改革,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新格局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着眼于城市的空间整合、多元要素复合、韧性锤炼强化、数字赋能规范等多方面能力提升,为化解信阳城市发展难题提供新的应对措施,将信阳打造成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