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百姓新生活】村医有了新职业
2024-11-06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云 通讯员 刘锐 文/图 刘创 曾亚芳 周文杰 /视频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新县金兰山街道柯棚村的夕阳健医养院,一幅老有颐养的温馨画卷渐次展开:广场上,老人们伴着音乐舞步翩翩;长廊上,老人在医生的帮助下正进行康复锻炼;房间内,卧床的病人有医护人员精心照护……

医养院中,一袭白衣的管波医生穿梭于老人之间,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不时蹲下来拉着老人的手,与他们唠两句家常。他年轻的面孔与老人们刻着时光印记的面孔共同漾出幸福的笑容。

管波原是柯棚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在20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村民一个电话,管波随叫随到。“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医,全村人的身体健康是我最牵挂的事。”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管波对乡亲们的深厚情谊。

始终坚守在农村医疗一线的管波,用坚守践行着医者仁心,做好村民的健康守护者。“正是长期扎根在农村,我对村里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健康照护条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萌生了集中照护他们念头。”回忆建设医养院的初心,管波仍历历在目。

2019年,管波积极向乡、村两级申请,将闲置的原柯棚小学改建成医养院,开始对空巢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进行集中照护。在不断的摸索中,他结合自身医疗专业知识,逐渐形成了以院内健康管理、医疗、康复、养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径,建立了新县首个村级医养院,管波因此有了新职业。

“医养院建成后,越来越多的老人被送过来,当时的场地已经满足不了周边老人的医养需求。”管波真切地说:“群众的信任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坚定了我们把医养结合这条路走得更远的决心!”

经过几次扩建,目前,医养院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现有房间75间,共有护理床位175张。院内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吸纳了周边县区和县内百余名老年人到此安享晚年。

在医养院里,来立新的妻子讲述了丈夫的故事:“2023年1月,他脑梗昏迷10天,醒来后话也不会说,身子也不能动、饭也吃不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整个家庭的生存都成问题。经朋友介绍,我们来到医养院,在这里半年时间他就可以自己吃饭,借助拐杖也能下地走走了。医养院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更让我可以专心挣钱养家了。”

来立新的妻子道出了医养院的服务特色——医养结合。以老年托养模式开展生活照料和康复工作,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长期卧床人群进行全面照护。这不仅可以解决养老院就医不便的难题,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多方受益。

​据悉,目前,新县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4家,其中公办机构18家、民办机构6家,拥有床位1672张。下一步,新县将在各类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推广医养结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让“夕阳红”更加灿烂美好。

编后语

自“红城百姓新生活”栏目开设以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孝心护理员方凤云“一根扁担挑两头”,“戴畈模式”温情涌动;急性心梗的杨先生跑赢“死神”,感激医共体搭建起救治“高速路”;跟随游客李正昌的脚步,感受城乡交通一体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循着小朋友的欢声笑语,感受学校食育课堂的田园味道;从村医管波职业生涯的转变可见医养结合守护“夕阳红”大有可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养老、交通、医疗、教育等这些关乎民生的“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在奋进中求索、在实干中落地。新县正是在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短板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李亚云 刘锐 刘创 曾亚芳 周文杰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