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近年来,市档案馆紧跟数字时代步伐,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月成功创建“河南省示范数字档案馆”,2023年8月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开创了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攻坚克难 深入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档案馆将档案数字化工作列为每年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党管档案的政治优势和办局一体、局馆联动的机制优势,争取多方支持,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换挡提速。在资金上,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将档案数字化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在技术上,审慎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对馆藏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和馆际、馆室一体化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或升级,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加强信息安全性,改善用户体验,促进信息共享和协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业务内训力度,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工作实训、下派上挂等方式,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人员专业水平,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市档案馆立足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档案数字化加工完成数量、标准、时限等提出要求,保证档案数字化加工高质高效完成。结合群众查档需求,重点对利用率较高的学籍、婚姻、工程评审、房产契税等民生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建立涵盖全部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目录数据总量为197万条,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195.7万件,数字化率99.2%,照片档案、音像档案数字化率100%。聚焦档案数字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了脱贫攻坚、民生方面等20个专题档案数据库。完成83万条目录、880万页原文的数据清洗,提高了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红色档案是市档案馆的特色亮点。按照“突出红色主题、做到全面覆盖、坚持逐年完善、实现全市共享、推进跨市交流、逐步扩大影响”的发展规划,市档案馆扎实推进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依托馆藏红色档案资料,按照革命历史人物、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烈士名录、红色档案文献、红色档案视频等六大类,搭建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各县(区)档案馆也建立了红色档案资源分库,与市档案馆资源共享。
优化升级 提升数字档案馆系统功能
在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市档案馆先后三次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升级和二次开发,构建了以“三网四库四平台”为基础的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和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收集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利用网络化、存储安全化。
在局域网上,市档案馆围绕业务需求,完善了系统信息资源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设置数据、预警、统计等管理功能,应用数字技术实时采集、获取信息,实现档案实体与虚拟双向联动。
在政务网上,市档案馆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使用”的建设理念,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在市、县(区)11家综合档案馆、54家市直单位构建档案馆际、馆室一体化平台。
在互联网上,市档案馆依托信阳档案信息网,设置政策法规、馆藏资源、网上展厅、公众服务等栏目,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景数字展厅,进一步拓宽了档案利用和宣传教育的受众面。
资政为民 充分发挥数字馆服务作用
市档案馆不断完善档案查询服务措施,坚持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档案利用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大大提升了档案信息化给查档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畅通档案利用渠道,市档案馆推出电话咨询、网络查档、跨馆查阅等服务方式,接入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与省档案馆及17个省辖市档案馆签订了档案利用协议,为馆际用户提供跨馆利用、异地查档等便民服务。
为提升档案查阅速度,市档案馆依托电子阅览室系统,档案目录信息检索响应时间不超过3秒,全文信息检索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查阅档案3分钟以内办结,为群众办理人事任职、确定工龄等事项提供原始佐证材料,查阅利用效率大大提升。
为发挥档案资政作用,市档案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建立专题数据库,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档案资政参考建议。成立重大活动办公室,跟踪记录全市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留存好老区奋斗历程。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档案等,并建立专门档案资源数据库,保存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文化资源成果,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军史馆布展和市直单位编史修志提供原始档案资料,真正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
踔厉奋发正当时,担当有为谱新篇。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记录者,市档案馆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档案价值,找准历史档案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点,及时推出档案资政参考资料、档案编研开发成果,释放档案潜能,真正使静态的档案活起来、动起来,为全面推进现代化信阳建设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