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里的乡村振兴答卷——写在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之际(下)
2025-04-28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文/图

在信阳,山水是底色,茶香是灵魂。

“淮南茶,以光州上”,陆羽《茶经》中的千年论断,至今仍在大别长淮的茶垄间回响。

相传,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南巡至此,用茶叶解了民众疫病,从此信阳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这片沾着仙气的绿叶,从唐宋的茶马古道走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领奖台,如今更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截至目前,信阳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16万亩,茶叶产量达9.5万吨,农业产值突破170亿元,带动120万人就业。

2024年,“信阳毛尖”创下80.30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5年稳居全国前三。

从茶垄到茶杯,信阳茶一路芬芳,见证着品牌崛起、茶企革新、乡村蝶变……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杯茶里的乡村振兴答卷——

千年茶韵 品牌焕彩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茶园时,茶歌忽起,穿云破雾。采茶女指尖翻飞处,雀舌般的嫩芽簌簌落进竹篓,惊起几滴清露。

“这几天正是采摘的好时节,我们每天都要早早起床,趁着露水未干就开始采茶。”90后新茶人肖珺景笑着说。她家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种茶,前几年在外务工的她回乡创业。她深知,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茶乡人民的希望和信阳茶的品质。

她总想起姥爷的话:“一片叶子要经得住千揉万捻,才能香飘人间。”

如今,这片叶子正以崭新姿态走出深山,在品质与品牌的双翼助力下,振翅飞向世界。

“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三”的成绩,正是信阳对茶品质坚守和对品牌精心培育的有力佐证。

在信阳市的街头巷尾,各类茶企门店林立。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信阳茶企的代表,在品牌打造上不遗余力——

新建了信阳毛尖博物馆,让游客深入了解信阳毛尖的历史文化;开发了毛尖冰淇淋、茶啤酒等新中式茶饮,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消费潮流相结合。

“我们不仅要让信阳毛尖茶香四溢,更要让它以多元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该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表示。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许多茶人像刘文新一样,从源头抓起。在我市很多茶园,茶农们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确保茶叶绿色、生态。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积极引导茶农改良品种,推广‘信阳10号’等茶树无性系良种。这些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有效提升了信阳毛尖的市场竞争力。”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表示。

在郝家冲村生态茶园,每垄茶树都挂着专属“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海拔、湿度、施肥记录,让人放心。

不仅如此,为提升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引,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品牌保护与宣传力度,举办茶文化节,参加国内外茶叶展会等活动,让这片承载千年韵味的绿叶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国际市场。

从山水茶都到世界舞台,信阳茶人用匠心打磨品质,以创新擦亮品牌。在这片涌动着茶香的热土上,千年茶韵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创智领航 茶企竞新

在浉河区车云山茶厂,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春日的宁静,工人们正忙碌地加工茶叶,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以前,我们都是手工制茶,虽然能保证茶叶的独特风味,但产量有限。”茶农余海群介绍,“现在,我们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量大幅提升。”

当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车云山茶人始终没有放弃对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

每年此时,“中国制茶大师”伍德军都分外忙碌。这些年,他在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又对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进行了改进和细化。“手工制茶的温度和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伍德军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把工艺做得更细了,很受大家欢迎!”

​创新不仅体现在加工环节,还体现在产品研发和销售模式上。

随着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信阳的茶企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绿茶和红茶,黑茶、白茶、花茶等茶类相继被开发生产。

90后浉牌白茶创始人周开启出身茶人世家。2012年,他大学毕业后,专门从事茶事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他在福鼎白茶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创制出信阳白茶。如今,他的茶厂年产白茶上万斤,产品畅销省内外。

今年,周开启又研发了白茶精酿啤酒,上市半个月就销售破万箱。他研发的信阳白茶原叶无糖茶饮也即将量产……

在销售方面,电商平台已成为茶企拓展市场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茶企通过网络平台,将信阳茶销往国内外。

在茶企负责人李广义的抖音直播间,主播们热情地介绍着信阳茶的特点和冲泡方法,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消费者的咨询信息。

“电商让我们的茶叶销售突破了地域限制,现在每天都能接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订单,销量比以前有了显著提升。”李广义兴奋地说,“我们将充分利用好直播带货等平台,以小屏幕连接大市场,助力茶产业做大做强。”

茶旅交融 相映成画

最美人间四月天,品山品水品毛尖。

清明小长假的晨光里,郝家冲村的归拙园早已茶香氤氲。竹篱小径上,游客们踩着露水,循着炒茶的“沙沙”声走进院子。主理人崔跃堂正带着几名年轻人体验手工制茶,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毛尖的鲜香,引得路人驻足。

“清明假期,小院接待游客超800人次,民宿需提前半个月预订。”崔跃堂介绍,“很多人专程来体验‘茶宿一体’的生活。”

像这样的信阳小院,全市有百余家,它们或倚茶山,或临湖畔,以“茶+”模式串起产业链。

4月25日,商城县其鹏有机名茶厂,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游客们漫步在茶园小径,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带着家人过来,既能吃到农家饭,又能体验采茶的乐趣,还能放松身心,很棒!”来自武汉的王女士感慨。

这些都是我市多措并举推动茶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以茶产业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促进当地村民增收。

在茶旅融合的过程中,茶庄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光山县凉亭乡赛山悟道茶庄园,游客住在古朴典雅的民宿里,白天在茶园里采茶、在茶房里制茶,晚上在庭院里休憩,伴着月光,听着虫鸣,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025年,我市将建成100个星级茶庄园,每个产茶县区打造1至2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1至2个涉茶文化主题空间。

通过“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农变导游”的转型,我市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2024年,全市茶主题旅游接待量突破1630万人次,创造收入69亿元。

从《茶经》里的“光州上品”到如今价值80多亿元的品牌传奇,从手工炒制的匠心到智能工厂的精准,从单一茶园到茶旅融合的生态画卷……信阳的乡村振兴故事,就藏在这一杯茶的温度里。

当月光爬上浉河港镇何家寨的茶民宿,当晨露再次沾湿采茶人的衣角,我们知道,这片土地的未来,必将如春茶般鲜活清亮、余味悠长……

记者:马迎春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