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文/图/视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消费愈发丰富多样,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剩饭剩菜的处置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餐饮浪费而产生的厨余垃圾多达数千万吨,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也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那么,这些剩饭剩菜到底去了哪里呢?
“当然是让它们都回到大自然中,走进生态循环之路。”5月10日,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科科长魏政对记者说,“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把这些垃圾经过高温发酵加工成专门的肥料,重新回到土壤中为植物提供营养。”
我市浉河区建有一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每天能处理近百吨厨余垃圾,浉河区主城区每日产生的剩饭菜约有三分之一被回收到这里,约占中心日处理能力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有一多半的厨余垃圾无法进入正常的回收渠道?
“主要是回收困难。”浉河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经理杜凡说,“我们采取的是定点收纳、定时收集、专车转运的方式,一方面限于人力,一方面因为市民生活习惯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厨余垃圾的这种处理方式。中心针对浉河区主城区的设计产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浉河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在浉河区主城区申城大道、工区路、北京大街、新华东路等主要道路共设置137个厨余垃圾收纳点,12名员工、6辆转运车沿6条专线收集转运每日市民倾倒的厨余垃圾。
周慧敏是浉河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收集工,她每天早上7:30赶到中心,检查车辆后开始沿申城大道收集垃圾,上午、下午各收集一遍,分两次转运到处理中心。
“活儿很脏,也确实很累。”周慧敏说,“我们的辛苦还不全在脏和累上,人们的不理解、一些餐饮商户的不配合都让我为难。”
周慧敏慢慢习惯了人们走近她的车时捂住鼻子,习惯了餐饮商户倾倒垃圾时洒得四处都是,她的想法只有一个,把市民产生的厨余垃圾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处理中心。她的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出于工作职责所在,一方面也是受到中心的业绩鼓励。
“她们每月要收集70吨垃圾,考核才能得满分。”杜凡说,“超出部分,每吨奖励20元,这就确保她们不会因为餐饮商户难接触而轻易放弃,也能鼓励她们尽力多收集。”
和周慧敏她们在零散的收纳点收集厨余垃圾不同,处理中心在城区学校、宾馆和大型餐饮场所定点收集就显得简单。
尹静是信阳学院南湖校区负一楼餐厅经理,这里每天有2000多人就餐,会产生约一吨厨余垃圾。
“我们这边垃圾的收集是全封闭的,可以做到百分之百收集。”尹静说,“我既希望多收集,又希望少收集——多收集是要收集干净,少收集是希望少浪费。”
关于零散收纳点厨余垃圾收集不足问题,记者联系了浉河区城市管理局。
“没有进入处理中心的厨余垃圾有不少会流向养殖业,这是明令禁止的。”浉河区城市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毛鑫说,“再就是被倒入下水道,或作为普通垃圾进入焚烧路径,都和垃圾分类回收的初衷不符。”
毛鑫介绍,当下浉河区一方面是加强属地管理,一方面加强联合执法,最大限度堵住厨余垃圾流向养殖业和进入下水道的路径。
记者在浉河区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看到,这里整洁有序,道路两旁和厂房四周鲜花盛放,这都是中心员工用厨余垃圾生产的肥料培育的,而中心每天产出的近两吨肥料,也陆续走进外面的田地和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