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8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门前总是排着蜿蜒的长队。今天(5月18日)一早,前来参加新能源与环保专场路演的中核同创(上海)科技公司技术负责人冯艳敏一手拎着电脑,里面有她精心准备的PPT,一手拿着笔记本,准备随时记录了解到的行业前沿技术动态。与此同时,场馆内的苏州文化生活馆里,52岁的吴师傅正和儿子一起忙着制作香气四溢的梅花糕和海棠糕。
在持续三天的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现场,这样的时空交错每天都在上演,硬核科技与人间烟火在这里同场碰撞。
创新生长:前沿技术不断精进
走进7.8万平方米的展馆,1500余家企业分为十多个产业集群展示成果,其中“明星产品”层出不穷。在苏州揽众科技的展台上,一台形似保温杯的微型无人机引起围观。“这是业内前沿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不需要手持遥控器,一个地面站就可同时控制多架无人机,一架‘母机’可以带六个‘小机’在空中执行巡检、拍摄等任务。”公司民品事业部总监唐毅恒说。
备受关注的无人机产品,还有很多。艾肯拓(常熟)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拥有多项国际专利及国内专利。“几乎是市场上有需求的,我们都研发。”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公司产品覆盖起飞重量从小于1千克到5000千克,包罗民用、工业无人机整机和航电系统。
当下无人机技术正实现着螺旋式的突破与提升,而这正是科技发展的生动写照:创新与应用相辅相成,前沿技术紧跟实际需求不断精进。
释放红利:科技让生活更便利
在人工智能展区,AI眼镜展台前围满了体验者。“左侧1.5米有位穿红色上衣的女士,右侧3米处有台阶”。戴上其中一款专为盲人设计的智能眼镜,具备雷达避障功能,通过实时语音播报提醒看世界。生产商苏州师渡智能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张明文介绍,它是盲人的眼睛,也是一个智能语音助手,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完成打电话、发微信、放音乐等多种交互。
在冠一医疗的展台前,一台形似跑步机的设备吸引不少参观者排队体验。这是该企业最新研发的“数字化步态评定与训练机器人”。记者亲身体验时,赤足站在跑台上以自然步态行走,短短90秒内,系统就完成了步态数据采集与分析。“这是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我们的设备融合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技术负责人赵文澜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图表解释道,通过站姿平衡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不仅能评估扁平足、足内外翻等问题,还能为康复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科技能解决的,还有各类生活难题。“在设备投料口倒入餐厨垃圾,经过固液分离处理后,加入特制催化剂,仅需十分钟即可消除异味,一小时后便能变废为‘肥’。”在中核同创展区,冯艳敏向记者介绍,这项核工业技术应用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能够将餐厨垃圾、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料。
场馆中围满人群的站台还有不少,大到移动充电站,小到关于治疗打呼噜的产品,都有“黑科技”的身影,复杂的技术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便利。正如现场路演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程鑫所说,“再尖端的技术研发,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关怀与便利。”
成果推广:科学“种子”生根发芽
作为大会的举办地,苏州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良的营商环境,长期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
从“灵巧如生”的机器狗到“鹰击长空”的无人机,从“仰望星空”的航天梦到“脚踏实地”的苏州造,这场科技嘉年华充分彰显了苏州工业的“硬实力”,也提高了人们对于科技变革的直观认识,促进了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苏州推广和落地。
场馆秩序维护人员张海军拿着提示牌四处走动,身旁展示用的四足机器狗也跟随着他的步伐同步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航天科普区,教育机构初中物理老师张敏带着几个学生体验月地驾驶模拟系统和火箭发射指挥系统,突然有孩子说到,想要去月球上跳芭蕾舞;想开一家太空旅馆……“这些互动体验激发了现场观众特别是孩子们心中探索宇宙的梦想。”张敏感叹。
展台上的智能机械臂与文化生活馆里的苏绣作品隔空“对话”,高科技产品与传统苏式点心同场比邻。姜程鑫认为,“这场先进技术成果盛会播撒的种子,正在苏州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静待绽放出温暖人心的花朵。”(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