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当下,网络空间流量“争夺战”愈演愈烈,盲目追求点击量的“眼球经济”已显疲态。一些平台充斥着低质内容,虚假信息甚至蔓延开来,损害了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股清流的崛起——越来越多创作者以正能量内容为载体,通过创新表达与优质故事实现了流量与价值的共赢。这种“双向奔赴”的探索,回应了网民对清朗网络空间的需求,也为互联网文化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在这一潮流中,以朱铁雄、张一恒为代表的网络大V成为标杆。朱铁雄通过国风变装视频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交融,将武术、戏曲等元素融入创作,用“侠义精神”打动年轻观众,其单条视频播放量常破亿。张一恒作为文化传播者,通过情景还原等形式呈现红色故事,吸引诸多青年参与网络互动。这些案例印证:正能量内容只要找准情感共鸣点,便能以真诚与创意引发裂变传播。
信阳是一座被“好人文化”浸润的城市,其蕴含的道德基因便是巨大的网络正能量资源。息县的杜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托起4条年轻生命,日前入选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息县二高退休教师夏义高于6月中旬受邀赴京参加感动中国原创词曲颁奖典礼,其创作的歌曲《祖国平安》在此次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光山县的李玉荣女士以其卓越的诚实守信精神,荣登2024年度“河南好人榜”诚实守信类模范……这些资源如同“文明星火”,点亮城市形象,也验证了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潜力。
笔者认为,只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正能量与大流量完全可以实现“双向奔赴”。各类网络平台可开设互动话题引导网民参与文明建设,如抖音以短剧、直播等年轻化形式传播榜样故事,鼓励用户以“随手拍”记录身边善举。同时应加强技术赋能,例如利用AI生成正能量海报、还原红色历史场景,让传播更鲜活。线下层面,应孵化更多“平民英雄”成为主播,走进社区、电台等传播阵地,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如今,互联网已深深融入亿万群众的生活之中,只有把正能量故事书写得更精彩、传播得更广泛,才能牢牢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