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关注信阳: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14 浏览量:0

【媒体关注】今天中国妇女报4版头题刊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报道,介绍我市浉河区茶产业以科技“数字茶园”建设为依托,形成“智慧种植——智能加工——数字物流——云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体系,讲述农业遇上新质生产力的故事。

从锄禾汗滴到指尖云端

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5月21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第六管理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搭载多光谱、可见光摄像头的无人机对水稻插秧后田块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金彬/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雅

  金色麦浪翻滚,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在豫中平原回荡。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5年夏收季,河南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22天抢收小麦84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从中原茶乡的数字茶园到齐鲁大地的无人农场,从三晋麦海的智慧收割到荆楚稻田的AI种植,当科技与土地深度拥抱,一幅农业现代化的鲜活图景正在全国各地铺开。

  从锄头丈量到数据描摹

  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的生态茶园,数字平台指挥中心正通过5G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着茶园气象、土壤环境、病虫害等数据,同时对茶叶生产过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所有数据、信息通过“云+网+X+端”的模式,同步传输至“数字茶园”平台汇总、分析、决策,为全区63.5万亩茶园绘制一幅幅“数字茶园画像”。

  茶农岳家军指着手机屏幕上的低温预警记录感慨:“3月初的倒春寒,系统提前3天预警,让我们保住了嫩芽,要搁以前得损失三成新芽。”

  如今,从智能监测设备到数字化生产线,科技已渗透浉河茶产业全链条——蒸汽杀青机精准控温、滚筒揉捻机自动调节转速、智能烘焙房实时监测水分,使信阳毛尖实现“每道工序参数固化”的标准化生产。

  “过去炒茶全凭师傅手感,一锅茶一个味;现在每条生产线都有‘数字配方’,从杀青到烘焙每道工序参数全部固化在控制系统里。”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拿起刚下线的毛尖茶,嫩绿的茶汤在杯中舒展。在他看来,智能化给传统工艺装上了“标准尺”,在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科技的魔力同样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张店镇大郭村的田野上显现。

  2019年,臻原种植合作社引入河南农业大学与沃丰农业联合研发的“豫州黑麦一号”,让曾经亩产仅五六百斤的土地焕发新生,亩产稳定突破900斤。通过富硒“营养强化技术”,该品种小麦硒含量达0.098mg/kg以上,每亩经济效益超2500元,较普通小麦增收3倍。

  “从诊所医生到‘麦田管家’,健康是我跨界的初心。”合作社法人王霞坦言。如今,“老子故里富硒麦”正通过“技术+文化+市场”三维驱动走向全国。

  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的远鹏智慧农场,一场与干旱的“科技战役”正在上演。

  今年春天,山西近80天无有效降雨,农场1000多亩小麦面临减产危机。得益于水利系统启动的应急水源调度机制与农业农村系统的“一喷三防”技术指导,小麦最终迎来丰收。

  小麦收割现场,联合收割机、玉米播种机、秸秆打捆机等“多机同框竞走”,麦粒归仓、秸秆成捆、新种入土的全流程在物联网数据驱动下如行云流水。农场主胡天妮的手机实时接收着各机器作业数据,“农机+物联网”编织的智慧网络,让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从弯腰劳作到指尖操控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向寨村的长鹏种鱼基地,每天清晨都上演着特殊的“助产”场景——

  专业“助产师”为种鱼注射催产针、挤压鱼卵,凭借精湛技术将鱼苗出产率提升20%以上。作为全国知名的鱼苗孵化基地,在每年4月至7月孵化高峰期,向寨村近百名专业助产师形成稳定团队,本村作业日薪200元,赴外省可达500元。

  在技术力量支撑下,向寨村20多户鱼苗孵化大户日均向全国发出鱼苗约30亿尾,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高效的产业链条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禾丰种业无人农场,5G、图像识别、卫星遥感等技术让“云端种地”成为现实。

  据介绍,该农场建设于2018年,是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也是农业农村部信息化示范基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在云平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指挥下精准作业,耕、种、管、收、测全流程无人操作,作业尺度误差精确到厘米级。此外,农场还开展新农人培育,每年培训2000余名现代粮农。

  走进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马楼镇棘针园村的黑木耳种植现场,装填机械正精准地将培养料填入菌袋,填料均匀度与密实度远胜人工。

  据棘针园村党支部书记丁敬新介绍,机械化装填不仅缩短种植周期、提升木耳品质,更解放了劳动力,让村民得以从事采摘、销售等多元增收工作。基地从菌棒培育到采收全程实现规模化、科学化运作,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从“面朝黄土”的辛苦劳作转变为“指尖操控”的智慧管理,不仅大幅提升效率,更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精准配置与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蝶变

  在湖北省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新农人潘新星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指挥着农田里的激光平地机作业,其误差精确到厘米级。

  2020年,“85后”海归人工智能博士潘新星放弃海外教职回到家乡发展农业。他将AI技术植入5500亩稻田,通过无人机采集地形、病虫害、作物生长周期等数据,经过“智慧农业大田管理系统”的科学计算,从而实现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灌溉、施肥。

  如今,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已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11项专利技术辐射6个乡镇45个村。其智慧多功能育秧工厂实现了“3—7月育水稻秧苗,8月至次年2月种反季蔬菜”的全年无休生产,不仅满足自需,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育苗代工”服务。带动7000余户农户,链接60多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年增收超万元。

  在河南信阳,茶产业的“智慧跃迁”不仅体现在生产端,更延伸至物流与销售环节。

  据了解,今年春茶生产期间,浉河区累计投放信阳毛尖溯源码49.9万枚,激活11.1万枚,溯源商品茶3.1万斤,实现数据实时记录与总量划转,每日动态掌握交易底数与鲜叶、毛茶市场行情,确保茶叶市场健康发展。

  如今,浉河区已形成“智慧种植—智能加工—数字物流—云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体系,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古老茶乡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实现“一叶蝶变”。

  从信阳毛尖乘无人机飞出深山,到侯集鱼苗游向全国池塘;从鹿邑黑小麦化身养生食品,到湖北AI算法在稻田写下绿色代码……实践表明,唯有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农业全领域全链条,才能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价值,让每一位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正如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所言:“当古老农业遇上新质生产力,每一片茶叶、每一粒粮食都在讲述科技的故事,共同谱写着农业强国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何海荣

审读:郑烨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