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晓论坛】文旅融合,信阳如何走得更远?
2025-07-14 浏览量:0

□向炜

信阳的“1+6+N”文旅体系已初见成效——毛尖市集火爆出圈、星宿川“内陆造海”成网红、大别红营跻身全国红色研学第一梯队。2024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356.4亿元,成绩亮眼。但问题同样明显:同质化竞争、淡旺季失衡、配套不足。文旅产业如何从“流量”走向“留量”?

资源整合,避免“千景一面”。“1+6+N”体系的核心是差异化,但目前部分景区仍存在盲目模仿、文化挖掘不足的问题。信阳不缺资源——红色文化、茶乡生态、非遗民俗,关键是如何讲好故事。比如南湾湖的茶旅融合、郝堂村的非遗匠人,都是独特IP。未来,需强化规划统筹,避免低效重复建设,让每个景区都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运营升级,破解“门票依赖”。文旅产业不能只靠政府投资,更要市场化运作。信阳的露营经济、茶咖民宿已探索出新模式,但整体仍依赖门票收入。如何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需开发文创衍生品、夜间经济、深度体验项目。比如文新茶村的毛尖奶茶、浉河夜市的非遗展演,都是“软产品”的尝试。若能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结合数字化营销,信阳文旅的变现能力将大幅提升。

配套提质,让游客“愿意再来”。文旅竞争,最终拼的是体验。信阳的短板在基础设施——旺季交通拥堵、高端酒店不足、民宿管理松散。优化接驳系统、推动星级酒店向景区布局、制定民宿评级标准,都是当务之急。此外,淡季如何引流?可借鉴“谷雨茶旅”“冬季研学”等主题活动,让旅游“四季常热”。

信阳文旅已迈出关键一步,今后需在特色化、市场化、精细化上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美好生活·青春信阳”的品牌真正深入人心。

记者:向炜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