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1937年的无名英雄们
尊敬的无名抗联战士们:
你们好!
提笔写下这封信时,窗外是2025年7月的宁静夏夜。80多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此刻,我坐在明亮的书桌前,指尖触碰着光滑的纸张,思绪却穿越时空,飞向1937年寒冬的东北密林——那片英烈们用热血浸染的、不屈的土地。
这封信的缘起,源于前几天与母亲的一次游览参观。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一张泛黄的照片深深烙印在我心底:冰封的林海雪原深处,几个模糊却坚毅的身影,穿着难以蔽体的破旧棉衣,紧握着简陋的武器,眼神如炬,望向远方。解说词只有寥寥数语:“1937年冬,抗联某部小分队于转移途中遭遇日伪军围剿,激战数小时后,除一人重伤突围报信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姓名……不详。”那一刻,“无名”二字重逾千钧。这张照片,这片土地,成了我心中与1937年的你们对话的桥梁。
1937年,全面抗战的烽火已然燎原。关内战事惨烈,而远在关外的白山黑水间,斗争更是艰苦卓绝。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滴水成冰的严冬,衣衫单薄、腹中空空的你们,是如何在日寇铁壁合围、步步紧逼的绝境中,依然选择挺起胸膛,射出那代表民族尊严的子弹?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足以冻裂钢铁,却冻不僵你们保家卫国的热血。没有后方充足的补给,没有精良的武器,有的只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刻骨的恨。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让侵略者寝食难安。那份“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与乐观,那份向死而生的决绝,每每想起,都让我心潮激荡,热泪盈眶。
尊敬的先辈们,你们可曾有过一丝恐惧,在弹尽粮绝、孤悬敌后的时刻?你们可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在思念家乡亲人却只能将牵挂深埋心底的时候?我想,你们一定有过。正是这恐惧与思念,映衬出你们选择坚守、选择战斗、选择牺牲的无比伟大!你们不是不惧死亡,而是更惧民族的沉沦、家园的沦丧。你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80多年过去了,我想告诉你们:你们誓死守护的山河,如今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被战火灼伤的土地,早已孕育出新的生机,森林更加茂密,田野更加丰饶。当年你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建起了纪念馆,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瞻仰、学习。你们的“无名”,已化作一个永恒的符号,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你们的牺牲,从未被遗忘。每一寸你们用生命丈量过的土地,都铭记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你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复兴”之志,正在一代代华夏儿女手中接续传承。当年的积贫积弱已一去不返。今日的中国,高铁飞驰如龙,北斗星耀苍穹,“蛟龙”探秘深海,“天宫”遨游寰宇。我们不再因落后而挨打,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这盛世图景,正如你们当年在篝火旁、在密营里所憧憬的那般!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正是对你们在天英灵最深沉的告慰。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历史的教科书,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用你们滚烫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写就的。我们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为了从你们身上汲取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那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你们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将由我们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会发愤图强,锤炼本领,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当祖国需要时,我们必将像你们一样,毫不犹豫守护这方热土,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将以你们为镜,砥砺前行,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守护好你们用生命换来的锦绣河山,将复兴伟业进行到底!
你们的精神从未远去,它融入戍边战士风雪中挺立的身影里,闪烁在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实验室灯光下,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汗水中。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挑战,总能看到无数人挺身而出,那份担当与无畏,正是你们精神的回响!
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历史,翻阅着记载你们事迹的书籍,那份震撼与感动从未褪色。我们这代人生长在和平的阳光下,未曾亲历战火,但纪念馆里你们棉袄上的弹孔、胃中草根的标本,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切口,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理解了“宁死不屈”这四个字是用怎样的血肉之躯铸就的。千千万万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和不灭的精神火种!
这封信,虽无法寄达1937年的风雪密林,但我相信,那份穿越时空的敬意与承诺,你们一定能感知。因为,你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流淌在每一个后来者的血液中。
安息吧,无名的英雄!请你们相信,这盛世,终如你们所愿,而我们,必不负所望!
此致
最崇高的敬礼!
一名心怀感恩与使命的新时代青少年
2025年7月7日
(徐子轩,12岁,江苏省句容市洪武路小学五年级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