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文 通讯员 邱彦文 /图
波光潋滟的淮河,如一条碧色缎带穿城而过。
北岸,信阳港·淮滨中心港集装箱货轮穿梭不息,现代化新城高楼林立,走读淮河文化园内游人漫步于1∶1复刻的沿淮地标间,感受“一日阅尽千里淮河”的文化魅力。南岸,有着江淮“香格里拉”之称的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旖旎,邓湾乡“淮畔草原”牧歌悠扬,田园综合体的瓜果香气随风飘散……
这“一河两岸”的美好图景,正是淮滨打破城乡壁垒、推动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座曾饱受水患的“洪水走廊”,如今依托“北产城、南生态”的战略布局,以治水筑基、以产业兴城、以生态赋美,在“一河两岸”的协同共振中,绘就“城水共生、城乡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河清流润城:从“洪水走廊”到“生态福地”
“过去十年九涝,现在水清岸绿,淮河成了咱的‘幸福河’!”在淮河公园散步的市民王建国感慨道。
淮滨的蝶变,始于对“水”的重新定义。
昔日涝灾频发的水患之地,而今通过实施大洪河二期治理、引淮灌溉等工程,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行洪荒草滩变身生态湿地。在走读淮河文化园,钻井塔架下涌出的46℃地热温泉,不仅为中乐六星豫皖温泉酒店项目注入活力,更见证了“以水润城”的生态智慧。
淮滨的“治水经”,蕴含三层逻辑——
工程治水。谋划实施“四水同治”项目27个,东西湖创成省级幸福河湖,全市河长制考核位居优秀方阵首位;总投资16.3亿元的水系治理项目,构建起“洪涝兼治、生态补水”的现代水网。
文化融水。将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风俗与水利工程巧妙融合,风景如画的淮河公园、淮滨东西湖风景区、走读淮河文化园区交相辉映。
产业活水。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和46℃地热温泉资源,引入中乐六星豫皖温泉酒店,培育水上乐园、亲水民宿等“水经济”新业态,让“水患”化作“水利”。
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如今,淮滨城市绿地率达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66平方米,获评“中国生态魅力县”。曾经的防汛重点县,正以生态为底色,为城乡融合注入绿色动能。
两岸协同共生: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
在淮滨,我们见证了一条河的两种打开方式:北岸强产业筋骨,南岸筑生态田园。
一河两岸,同频共振,各美其美。在淮河北岸,港口经济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
港产联动激活经济引擎。构筑临港经济新高地,打造“四港联动”体系,吸引中豫航道、中乐投资等企业入驻。港口背后,造船业“乘风破浪”,88米新能源货船批量下水,年造船631艘、产值40.2亿元,占据淮河流域七成市场。
纺织业“织就锦绣”,262家企业串起“纺纱—织造—服装”全链条,纺织、服装总产值超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近20%;物流“通江达海”,“多式联运”提速发展,豫产化肥、弱筋小麦直达“一带一路”沿线。
城市提质拥抱现代生活。走读淮河文化园成为文旅地标,总投资30亿元的“四湖同运”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园;新城西区建设青创园、未来社区,信阳市中心医院淮滨院区落地,构建“15分钟品质生活圈”。
在淮河南岸,生态沃土滋养诗画乡村——
3400公顷的淮南湿地内兔子湖、方家湖、乌龙港等湖泊星罗棋布,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淮河之畔;
邓湾乡的“淮畔草原”让闲置河滩变身“诗与远方”,串联淮河风光带、千亩沧海桑田、林下茶场等资源,打造“春赏花、夏露营、秋丰收、冬民俗”四季旅游线路;
“四好农村路”贯通全域,乡村旅游让农产品变商品、农房变民宿;
东乡云照生态观光园、金海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同步加速推进,建成后将大大激发“淮河文化+城市经济”的新活力,为“诗画淮河”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港口带动物流成本下降,生态文旅反哺乡村增收,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淮滨县委书记谷光亚一语点透“一河两岸”背后的逻辑。
城乡共荣之路: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
淮滨的融合密码,在于让城乡要素从“单向输血”变“双向奔赴”。
以交通先行打破地理壁垒——
总里程235公里的“四好农村路”蜿蜒如网,串联全县各乡镇,形成“县城—乡镇—村庄”半小时通勤圈,城乡要素流动提速;
京港台高铁规划落地,规划建设高铁新城片区和第三座跨淮河大桥,未来将实现“15分钟进高铁站、30分钟达机场”的立体交通格局。
交通血脉的畅通,让北岸的港口经济与南岸的生态经济深度互动,城乡要素在“路”与“桥”上奔涌交融,一条淮河串联起城乡产业的“共富链”。
服务打通,则让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医疗普惠,信阳市中心医院淮滨院区开诊,与19家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马集镇中心卫生院创成省级区域医疗次中心;
教育均衡,“云端课堂”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高考本科进线率提升10.1%,招飞录取蝉联全市“七年冠”;
养老升级,推广“戴畈模式”,让农村“老有所养”更有温度……
淮滨的城乡融合实践,也正从“一域突破”走向“全域开花”——
生态筑基,创新“党建+路长制”,改造老旧小区14个、背街小巷8条,城区绿化覆盖率41.06%,连续5年空气质量国家二级达标;
城市提级,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高新区邻里中心、肿瘤医疗中心等项目加速落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7.67%;
治理创新,深化“十大专项整治”,完成雨污管网改造27.54公里,智慧城管平台实现“一网统管”……
“‘一河两岸’的答案,写在百姓的笑容里。”淮滨县县长朱志勇一语中的。
港口与田园交响,产业与生态共舞。淮滨以淮河为轴,北岸筑强产城融合“硬支撑”,南岸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在城乡要素双向奔赴中,书写了“城水相依、两岸共荣”的崭新答卷!
“五百里水路一座城,生态与人文共舞;千万人同心奔小康,历史与未来交响”——这,就是淮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和鸣!
记者短评
城乡共荣的生动答卷
□时秀敏
淮河如练,北岸龙门吊起落如织,南岸湿地鹭鸟翩跹。这幅“北产城南田园”的和谐画卷,正是淮滨以“一河两岸”战略书写城乡融合的生动答卷。
淮滨的睿智,首在重释“水”的价值。十年九涝的伤痛,被大洪河治理、引淮灌溉等27个工程转化为“20年一遇”的安全屏障;行洪滩涂蝶变为42%城市绿地率、21.66平方米人均公园的生态福地。更以46℃温泉激活文旅新业态,让“水患”逆袭为“水经济”。
淮滨的突破,在于拒绝“千城一面”。北岸以港聚产:40亿造船集群劈波淮河,310亿纺织链条“织”就中西部高地,“四港联动”让弱筋小麦直抵欧洲。南岸以绿生金:淮南湿地守护“江淮香格里拉”,“淮畔草原”变闲置河滩为诗意田园,农旅融合催生“四季流量”。“一河两岸”恰似阴阳双鱼,在产业与自然的循环中转动共富齿轮。
真正的融合,需打破有形之墙与无形之障。淮滨以“路”破局,以“服务”暖心,更以智慧城管“一网统管”、老旧小区焕新、雨污分流改造,让城乡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振兴”。
港口交响,牧歌悠扬。淮滨以淮河为调色盘,北岸泼墨产业强县的硬核丹青,南岸皴染乡村振兴的写意山水,两岸共振,各美其美。其启示发人深省:城乡融合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生态、产业、人居的共生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