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深处的“科技使者”
2025-07-15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文/图

仲夏清晨的董家河镇车云山村,群峰挺拔,云雾缭绕,茶山连绵起伏。茶园里,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教授郭桂义蹲在茶树前,指尖轻捻叶片,洪亮地为茶农讲解夏秋茶园养护知识。阳光透过茶丛,在他的鬓角投下斑驳光影。

“以前凭老经验种茶,现在跟着郭教授学技术,种茶做茶更有底气!”茶农余海群话语里满是感激。

村民们都记着郭桂义的帮扶:村里“信阳毛尖第一村”文化墙,是他带着大家设计的,百年茶史在青砖上鲜活起来;茶农技术的每一次升级,都离不开他的培训和指导……

在信阳茶山,郭桂义的名字无人不晓。这位与茶结缘40多年的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是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领头雁”,更是茶农口中的“茶教授”。

他的课堂不仅在教室,还在茶垄间、炒茶灶旁;他的学生,有背着竹篓的茶农、围着茶锅的炒茶师傅。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调研时嘱托“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始终刻在郭桂义心头,化作他翻山越岭的动力。

今年6月,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村委会小院里,40位茶农齐聚,聆听郭桂义讲授“茶叶技术与品牌营销”。桌上摆着12只白瓷审评杯,他抓起一撮茶叶,手腕轻扬:“这杯汤色发暗,炒条时间太长;那杯香气不足,问题出在烘焙温度偏低。”

更让茶农振奋的是,他将专业审评台“搬”到现场,讲完理论立刻实操。5位茶叶品质较优的茶农,当场领到印着“茶叶感官审评专用”的审评杯和计时器——这份“科技礼包”成了大家争相传阅的宝贝。

“学会自己评茶,就像给茶叶定了‘身份证’,卖价能高出3成!”一位拿到礼包的茶农当天就按新标准给自家的茶叶分了等级。

郭桂义深知,科技助农不能“头痛医头”,必须为茶产业开“系统药方”。他带领服务团踏遍信阳10多个主要产茶乡,从良种选育到生态栽培,从加工升级到品牌营销,织就一张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网。

2024年,郭桂义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同年,他所在的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2024年9月,郭桂义围绕《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与茶叶标准化》,为浉河区百余名相关部门人员、茶企代表及从业者授课,讲解茶叶品质提升与标准化知识。他深入浅出、实操性强的讲解,让听众受益匪浅。

2024年10月,他又带队前往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考察茶树花生产线,详细探讨干燥参数、产量及品质问题,助力提升茶树花系列产品品质和销售额。

2025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郭桂义,马不停蹄地回到信阳,将两会精神与茶产业实际相结合,传递给乡亲们。

在夏家冲村、黄庙村、白龙潭村等地,他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土特产文章”的要求,指导茶农用茶文化、茶科技赋能“茶”这个特色产品;同时,他还深入茶山,结合茶叶标准化加工与品质提升,给茶农讲解科学育苗、土壤管理、绿色防控、修剪采摘等春茶管理知识,推动农业增效。

“我对‘茶教授’讲的茶产业、茶科技知识很感兴趣。今天满载而归,以后要多种好茶,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茶农叶茂初激动地说。

在光山县净居寺茶场,场长董益胜至今保留着郭桂义修改的《茶叶储存规范》手稿。“‘茶教授’带着我们把仓库温度精确到±1℃,湿度控制在55%,茶叶放半年还跟新炒的一样香。”他指着茶场的检测室说,“以前靠鼻子闻、眼睛看,现在有了标准,客户一来就认我们的检测报告。”郭桂义团队主导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为分散的茶农提供了共同的“品质密码”。

郭桂义的科技助农实践是信阳农林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作为一所农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信阳农林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人才优势,尤其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推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2024年,该校连续第三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

在罗山县方湾果园,该校教授、果树专家范宏伟正手把手向果农传授剪枝技术:“剪口要斜着留,离芽眼0.5厘米,防病害又促新枝。”果农李玲看着自家往年零星挂果、今年缀满大桃的桃树,笑得合不拢嘴:“范教授教的技术真管用,桃子又大又甜,批发商抢着要!”

这些白发教授躬身田垄的身影,在信阳大地上勾勒出科技兴农的清晰轨迹。

行走今日之信阳,科技的印记俯拾皆是:5G智慧茶园中,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食用菌大棚内,“四菇联种”模式让菌棒一年收获四茬;稻田边的物联网设备,自动调节灌溉水量……一枚小小的二维码,记录着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成长日记”,见证着老区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蜕变。

当郭桂义又一次背着装满技术手册的帆布包走向深山茶园,朝阳将身后的茶山染成一片金绿。这位六旬教授坚定地说:“只要茶农还需要,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在信阳,还有许多像郭桂义、范宏伟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扎根在泥土里。正是这些躬身前行的身影,托举起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照亮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之路……(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马迎春

编辑:何海荣

审读:翟存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