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日报记者 杨德坤 蔡文瑶
山不在高,有英雄则名。
虎头山,位于伏牛山余脉、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南部山区,海拔近400米,山体小却山势陡。80年前,虎头山上,日伪军疯狂进攻,新四军战士殊死抵抗。9个小时激战,新四军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一场以少抗多的铁血鏖战,打响了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枪。
1945年3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挺进豫南的新四军五师连续粉碎敌三次扫荡》为题,专门报道背水一战的虎头山战斗。
7月8日,小暑过罢,赤日高悬,青峦叠翠的虎头山格外庄严肃穆。报道组一行驻足“英雄石”旁,沿着烽火印记,缅怀热血岁月里的英雄。
一次铁血阻击
1944年4月,日军为尽快结束亚洲战场的作战、扭转败局,调集精锐部队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
面对日军的疯狂垂死挣扎,中共中央果断作出“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电令新四军五师尽快进军河南、控制中原,进而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
母猪峡位于虎头山南部,北接豫中、南连江淮,为战略要塞。当时,国民党舞阳县政府顽固武装史聘侯部盘踞在虎头山脚下的母猪峡,为害一方。1945年2月7日,新四军五师河南挺进兵团在母猪峡组织战斗,一举扫除史聘侯部,缴获大批弹药、物资。
为抢夺史聘侯部物资,2月9日黎明时分,日军集结人马向占领母猪峡的新四军发起偷袭。当时,新四军正在转移战利品,同时派战士在虎头山下尹集镇唐寺沟一带布防警戒。
日军行至唐寺沟北约500米处时,被我哨兵发现。听到鸣枪报警后,一营迅速抢占虎头山高地,利用有利地形阻敌。日军以为找到了我军主力,迅速在山下架好枪炮,发起进攻,新四军战士毫不畏惧,据山对战。一时间,炮弹四下散落,机枪吐着火舌,虎头山上硝烟弥漫。阵地上白雪被鲜血染红,又被硝烟熏黑。
见士兵饥饿疲劳、已无斗志,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脱掉棉衣、高举战刀,喝令强攻,日兵号叫着冲向山顶。
随即,双方展开肉搏战。一位年仅十几岁的新四军战士身受重伤,肠子流出体外,他忍着剧痛、手捂伤口躲到一块大石(这块石头被后人称为“英雄石”)后面,把枪架在石头上向日军射击。当日军指挥官骑马冲过来时,他迅速向马头开枪,指挥官从马上栽了下来。
此时,挺进兵团指挥长黄霖率领部队赶来增援,战场局势进一步扭转。
虎头山一战,新四军与日军展开对攻,或短距离射击,或面对面搏杀,共击毙日伪军数十人,自身阵亡15人。
学生到纪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扫码看视频。李贵生 摄
一份秘密名单
尹集镇苇子园村村民陈宽玉家老宅墙垛上有一个拳头大的洞。一份名单被他的父亲陈国志藏在洞里,直到50多年后才得以公之于世。名单上记下的,正是在虎头山战斗中阵亡的15位烈士的名字。
虎头山战斗结束后,由于战事紧张,挺进兵团转移离开唐寺沟一带时,把15位牺牲将士的遗体收拢在一起,委托村民陈苟嗪、张山等人就地安葬,并将15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红纸上,秘密交给在当地威望较高的陈苟嗪,拜托他妥善保存,待胜利后再拿出来。陈苟嗪将15 人的名单用帆布包好,用棉线缠起来,糊进自家土墙。
随后,村民又找到在别处牺牲的12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含泪扒开冻土,将这27位战士遗体埋葬在虎头山上。
1946年秋,身患重病的陈苟嗪把侄子陈国志叫到跟前,从墙中取出名单交给他保管。陈国志将名单糊进了自家土墙中。
此去经年,英雄的事迹始终在坊间流传。陈国志与当年接受委托的村民,坚持年年到虎头山上的几处小坟冢前为烈士扫墓,守护忠骨英魂。
一次偶然的机会,苇子园村一名村民向入村走访的乡干部说起,村里好像还保存着虎头山战斗中阵亡战士的名单。得知信息后,尹集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入村排查,寻找名单的下落。
村民杨赖毛模糊记得这份名单应该在陈家,他的提醒唤起了陈国志的记忆。2001年清明节前后,71岁的陈国志几经找寻,终于将藏在墙洞里的名单找了出来。
至此,当年在虎头山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姓名才得以为后人所知。
虎头山革命烈士纪念园大门。李贵生 摄
一种精神传承
为纪念这场伟大的战斗和死难的烈士,平顶山市和舞钢市研究决定,在虎头山战斗旧址辟建新四军烈士陵园。2001年10月1日,园区一期工程竣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
后来,在战场周边发现的烈士遗骸陆续迁入陵园,现有近60位烈士的忠骨安葬于此。
2025年,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舞钢市投资3600万元对虎头山革命烈士纪念园进行改造。
“系统性改造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和功能布局,是为了更好发扬和传承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舞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政新说。
已经从尹集镇政府退休的白东亮,担任镇老促会常务副会长一职,对于虎头山战斗这段历史,他熟稔于心,退休后更是当起义务讲解员。“虎头山战斗遗址是增进民族历史记忆的宝贵资源。”白东亮说。
作为远近闻名的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头山上每年都会迎来30余万人次的瞻仰、凭吊。特别是清明、国庆前后,省内外的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纷至沓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礼、根植爱国情怀。
青山巍巍,苍松凝翠。如今,传承着虎头山战斗留下的红色基因,英雄的热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如今的舞钢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积淀着厚重的文明,昂扬着不朽的精神,伏牛山余脉的这片热土正奔涌着奋进的力量。
黄山寨血泪记忆:600多个亡魂控诉日军暴行
7月7日,小暑。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褚庄村的赵明善老人佝偻着身子,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颤抖地抚摸着黄山寨殉难同胞纪念碑。阳光把老人的影子照在碑前,像一枚浸透哀伤的图钉,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钉在这片土地上。
黄山寨惨案亲历者赵明善老人在擦拭纪念碑,缅怀殉难同胞。杨红涛 摄
“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但那一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赵明善今年91岁,黄山寨惨案发生时才7岁,但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天日军战机引擎的轰鸣如何撕裂春节的喜庆,炮弹的爆炸声如何取代了庙会的锣鼓声。
黄山寨位于褚庄村北,三面临崖,易守难攻,曾是周边村民躲避匪患的工事。1941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七),这座守护乡邻的寨堡却在日军轰炸机的嘶吼中沦为死亡牢笼。
据《平顶山革命史概览》和黄山寨殉难同胞纪念碑碑文记载,1941年2月2日,褚庄村南的西高皇村举办火神庙会,请来戏班子唱戏。下午三四点,从东南方飞来的7架日军战机撕破云层,向下俯冲着用机枪扫射看戏的群众。黑压压的人群还没从飞机轰鸣声带来的惊悸中反应过来,子弹已如冰雹般砸下。人们惊慌地呼喊着,奔跑躲避,涌向北边的黄山寨及禇庄、武庄。
日机跟着人群在空中盘旋扫射,并投下炸弹和燃烧弹。黄山寨顿时成了人间炼狱。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人们的哭喊声、牲畜的悲叫声交织在一起,尸体遍地、残肢断臂随处可见,血水深深浸染了土地……据统计,日军这次空袭共炸死无辜百姓600多人,炸毁房屋270余间,炸死牲口200余头。禇庄、武庄两村有8户人家全家罹难。
这场惨绝人寰的轰炸,让黄山寨永远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里。2006年,新华区委、区政府在弹坑遗址上立起殉难同胞纪念碑,把黄山寨惨案遗址定为区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遗址被命名为平顶山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随后,新华区重建了黄山寨寨门,设立了黄山寨惨案纪念馆。
纪念馆墙上张贴着惨案亲历者讲述当年日军暴行的图文,一字一句都含泪泣血——
“事情过后,我好多天不敢闭眼,一闭眼当时的场面就会在眼前浮现。”
“家里七口人葬送了性命,俺娘抱着我逃到野地里,俺俩才活了下来。”
“俺家后面的一条街上,人和牲口的尸体混在一起,到处都是血,到处都是哭声。之后,村里人一听见飞机的声音就吓得往外跑。”
……
“我爷爷弟兄3个都是在那次惨案中遇难的。”褚庄村党支部委员张延召指着纪念馆墙上的《黄山寨惨案殉难人员及伤残人员统计表》说,“我父亲当年9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炸死。从小到大,我不断听父亲讲述当年的情景,教育我永远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84年过去了,历经当年这场浩劫的幸存者已所剩无几,但这段血泪记忆被一代代人留存心底,又在祭奠殉难同胞时化作碑前哽咽的风。
从血沃之地到精神灯塔,每年都有很多干部群众、青少年来到纪念碑前祭奠。褚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亚洲说,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要到山上转转,总会看到一束束菊花干了又新,一批批青少年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84年过去,曾经的焦土已萌发新生;84年前未散尽的哀鸣,正在褚庄村化作发展的力量。去年在黄山寨遗址西侧山脚下,加装电梯装配及部件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和一个门窗制造项目落地,这些项目将带动村里劳动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山风掠过遗址周边的树丛,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600多个亡魂在低语,也是一个民族对后代的叮咛: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奋斗不停。
吴凤翔:深入虎穴刺杀日寇少将的孤胆英雄
平顶山日报记者 张鸿雨 王民峰
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里的雕塑。平顶山日报记者 张鸿雨 摄
7月9日上午,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薛店镇吴村的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参观者。吴村党支部委员、讲解员吴国谦带领大家逐厅观瞻。
阳光穿透陈列馆的玻璃窗,斑驳地落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上。吴国谦讲解的声音微微发颤:“那天,他握着枪的手没有一丝颤抖……”参观者的思绪跟随吴国谦的讲述沿历史长河回溯,飞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吴凤翔原名吴秉一,1913年出生于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岁时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侵华日军组建了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由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亲外甥、日本陆军少将吉川贞佐任机关长。总部设在开封山陕甘会馆。吉川贞佐上任不到半年,就抓捕抗战人士466人,下令一次枪杀122人。
1940年3月,刘少奇在盐城主持召开中原局敌后工作会议,决定尽快除掉吉川贞佐。党组织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安排地下党员牛子龙与河南军统豫站协商,共同实施刺杀行动。经秘密推介后,吴凤翔成为最佳人选。
吴凤翔接受任务后,深知此行凶险,却毫无畏惧。他通过内线与在开封市伪政府财务科担任科长的徐景吾接上头,再通过徐景吾接近吉川贞佐的特务队长权沈斋,一步步取得他的信任,拿到了两张山陕甘会馆特别通行证。
随后,吴凤翔同王永泉、牛子龙、王宝义等人商量行动方案,决定由吴凤翔、王宝义执行刺杀任务;姚拴紧、刘胜武在会馆大门外隐蔽监视日军门卫,做好接应;徐景吾在会馆外街面上制造喧闹气氛掩护行动。
1940年6月22日下午5时许,吴凤翔和王宝义持通行证顺利来到山陕甘会馆后院。根据计划,吴凤翔负责打西屋的吉川贞佐,王宝义打南屋的卫兵。但当吴凤翔来到西屋门前时,卫兵突然开门出来,他毫不迟疑,抬手一枪将其击毙,随后冲入屋内,双枪连发,3个正欲拔刀的日军军官应声倒地。惊骇中的吉川贞佐枪还没掏出来,也被吴凤翔击毙。
此时,会馆外徐景吾制造的喧闹声成功掩盖了枪声,吴凤翔和王宝义在接应人员协助下全身而退。
日军惊恐万分,封锁消息,但《河南民报》在6月26日率先披露此事,随后英法等7国媒体相继报道,世界舆论哗然。国内民众欢欣鼓舞,纷纷称赞吴凤翔为“大无畏的民族英雄”。
刺杀成功后,吴凤翔继续投身抗日事业,参与豫西抗日根据地建设。1946年10月8日,他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亲切接见,《解放日报》发表消息。1949年10月1日,他受邀参加开国大典,见证新中国诞生。
2021年12月,吴凤翔抗日事迹陈列馆在郏县各界支持下开馆。展厅内,展品无声讲述着英雄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后人向英雄学习,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