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翔 王凌云 文/图 王婷婷 /视频
时间的指针,如同鄂中地区国共合作局势一样,从1939年伊始便已悄然拨动——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彼时,鄂豫边区具有统战性质的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和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面临着被解散的危险。同时,鄂中地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弱小且分散,局势岌岌可危。
“1939年1月,李先念受中央委派,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进入鄂豫边区,与陈少敏一起会合了鄂中区党委领导的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这为统一整编抗日武装创造了条件。”罗山县委党史与地方史志研究室原副主任郑先定介绍道。
6月中旬,李先念、陈少敏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中原局和豫鄂边省委指示,决定将豫南、鄂中党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
“游击支队所属武装合编为3个团队和1个挺进团队,原信罗边游击大队和信阳挺进队一支队合编为二团队,由王海山任团长,钟伟任政治委员。这也就是朱堂店战斗的主角。”郑先定补充道。
7月下旬,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二团队奉司令部的命令,经南王岗整编后,在团队长王海山、政委钟伟的率领下,向信罗边敌占区挺进,筹集粮草,发动群众,开辟信罗边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什么要挺进信罗边界,从当时的战略方位可以看到,这里是大别山北麓交通要塞,而朱堂店正是信阳与罗山交界处的一个重要集镇,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罗山县朱堂乡宣统委员甘延江表示。
《罗山革命史》记载,8月11日,二团队到达柳林北的王家店车站时,发现日军的运兵车。王海山当机立断,突然对兵车发起袭击,日军损失惨重,匆忙向信阳逃窜。二团队经杜家畈到达朱堂店驻扎。
14日,日军派兵400余人尾随二团队向朱堂店扑来。因不熟悉这一带地形,日军派骑兵先行侦察,被松树嘴二团队哨兵发现,双方短兵相接,进行短暂的枪战。天快黑了,日军不敢恋战,连夜撤回。
当日夜晚,二团队召开由各大队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王海山准确研判,得出了“日军虽然撤回,但是他们明天还会再来朱堂店报复,我们要作好应战准备”的判断。这次会议讨论并制定了“诱敌深入、重兵设伏、全面包围、痛歼日军”的作战计划,对整个战斗做了详细部署——王海山下达命令:“第二大队及第三大队1个中队坚守朱堂店及其东北阵地,并以1个中队在朱堂店东北翼作梯次配置,发现敌人稍作阻止,力求诱敌到罗山县城方向,以造成二团队主动出击的有利条件;一大队在朱堂店西南之陈家祠堂,依托后山相机出击;第三大队两个中队作预备队,在朱堂店东南的正面担任警戒,并掩护机关和没有走脱的群众。”
15日10时许,日军由杜家畈向朱堂店袭击。日军先集中火力狂轰滥炸,然后开始进攻,三大队一中队首先与日军接火,边打边撤,日军紧追不舍。当追至离二团队指挥所不远处,一大队立即从正面进行反攻,二大队从左侧冲击,团警卫队、手枪队从右侧冲锋,日军在三面重击之下,惊慌失措,仓惶溃逃。二团队紧追不舍,把日军逼向枫树坡。
“枫树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低洼地带,四周山峦起伏,树木葱茏,地形宛如一条长方形的‘口袋’。日军被逼进这条‘口袋’后,早已埋伏在此的两个中队突然开火,轻重武器一齐扫射日军。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日军意识到被包围了。”讲述起这段历史,郑先定眼中有光,他说,日军困兽犹斗,展开反扑,企图夺路而逃,二团队指战员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越战越勇,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反扑,但终因装备简陋,缺乏重武器和弹药,未能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战斗处于对峙状态。
战争的残忍远不止此。史料显示,为了减少伤亡,节约子弹,王海山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准备利用夜战优势打击敌人。日军害怕夜战,下午4时许,竟以施放毒瓦斯的恶毒手段,妄图冲出重围。王海山当即命令指战员把毛巾浇湿捂住嘴和鼻子,继续猛击敌人,一直坚持到天黑。
鏖战之中,日军打红了眼,轻重机枪、迫击炮同时开火。战场上飞沙走石,火星四溅,烟雾缭绕,一片昏暗。突然,日军阵中燃起一堆堆熊熊烈火,照得夜如白昼。“不好,敌人要焚尸逃跑。”王海山了解日军的意图后,故意让部队放开一条路让其逃窜,同时安排二大队赶紧抄近路在芦子洼埋伏。晚8时左右,日军果然逃跑。日军在前面跑,一大队、三大队在后面追,日军渐渐被逼进芦子洼。这时,只听见军号齐鸣,两面山上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扫向敌群。惊魂未定的日军腹背受击,溃不成军,丢下数十具尸体,纷纷向信阳方向逃去,二团队大获全胜。
时光悠悠,86年的岁月,沉淀了太多历史变迁,昔日的战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然而,朱堂店战斗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泯灭。
站在朱堂店战斗无名烈士墓碑前,罗山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道:“根据碑文记载,这场战斗,共击毙日军80余人,俘敌6名,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100余支,子弹50箱,战马4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是以少胜多、智取巧打的抗战典范,大大鼓舞了军民团结抗日的信心。”
战斗的胜利,不仅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还巩固了当时的统战形势。据悉,胜利的消息迅速在罗山传开,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纷纷积极为二团队筹粮、筹草、筹柴,担着慰问品到部队慰问,热情地称赞其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当地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四游击纵队也派代表与二团队联络,表示愿意合作抗日。
记者手记
“智取巧打”军威立
□王凌云
一场击毙日军不足百人的战斗,何以让后人铭记了80多年?答案需从战斗的细节里去捕捉。
拨开岁月的迷雾,我们能看到,前有日寇劲敌入侵,后有反共武装虎视眈眈,在鄂豫边区的根据地,弱小而孤立的一支抗战力量,如何在夹缝里求生存,抗日的希望又从何处寻?共产党人的答案是——全力去拼!
然而,共产党人的“拼”,绝不是匹夫之勇,更不是莽撞之为。偷袭兵车、准确研判,依托后山、诱敌深入,左右埋伏、伺机而动,形成钳形之势、切断日军退路,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给予狠狠打击……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每一次都精准无误。
以“口袋阵”限制日军机动,以“网开一面”诱敌夜逃,心理战、情报、后勤、战场伪装等全面配合,正是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谋略,才促使朱堂店战斗以最小代价重创强敌。
山不在高,因英雄名;战不在勇,智取为赢。
如今,在朱堂乡朱堂村高场组的一处背靠山丘的堰塘前,一处树有“五角星”的青灰色的墓碑尤为肃穆。
“我们罗山人民没有忘记长眠于此的二团队的80名烈士,每至清明或逢建党、建军节,会有不少爱国人士、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前来祭奠抗日英雄,瞻仰战斗遗址,传承红色基因。”望着眼前堆满花圈的墓碑,甘延江补充道。
战斗的胜利,充实了装备,赢得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更有力地印证了李先念“智打巧打”的游击思想,成为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典范,被列为“新四军抗战之光辉战例”,载入豫鄂边区斗争史,彰显了敌后游击战的智慧。
“这次战斗打出了军威,不仅在豫鄂边区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五师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市委党史与地方史志研究室有关同志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