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凯
近日,信阳师范大学《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主导的“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与“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构建的“线上线下融合、产学研创一体”教学模式已在河南工业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全国新工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据了解,作为能源材料领域的核心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涵盖机械、能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内容。针对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教学团队自2024年起依托“新能源材料与节能储能技术学科群”优势资源,采用智慧室环境下新工科智慧教学方式,系统性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形成特色育人体系。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团队创新构建“三维联动”教学体系:线下打造科研反哺教学平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年论文等载体,将23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线上搭建超星数字化智慧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课程1门,实现核心知识点动态化呈现;在考核环节引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过程性评价+成果导向”双维度评估机制,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革实施以来,该课程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数量同比增长47%,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目前该模式已辐射带动河南省内5所高校开展同类课程改革。该项目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范式,形成“科研资源教学化、教学过程智慧化、育人成果产业化”的特色路径,为高校新能源材料类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团队将联合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