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八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临湖镇东吴村北港名列其中。这个依偎在太湖之滨的恬静村落,凭借其对江南水乡风貌的守护、对农文旅产业的融合以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成功实现了从普通村庄到省级传统村落的“蝶变”。
古韵新生,守住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
走进北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典型江南景致。村庄静卧于太湖之滨,600余亩生态林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将其环抱,纵横的河网是村庄的血脉,流淌着数百年的水乡记忆。
“我们这里不仅有老房子,更有老底子。”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笑着说。他口中的“老底子”,是村里沉淀下来的历史与文脉。与许多古村落不同,北港的传统并非仅存于建筑的砖瓦之上,而是在村民的日常里。
村内的农耕文化展示馆,静静陈列着旧时的犁、耙、石磨,无声地诉说着“晨出暮归,扶犁开耕”的历史。这里不仅是游客追溯农耕渊源的窗口,更是年轻一代村民了解祖辈生活、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课堂。不远处的祈福东岳庙、万寿桥等古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北港巧妙地为其注入了时代内涵。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提升,建成了廉政文化园、三棵树红色驿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态优先,激活绿色发展的“一池春水”
文化是北港的“魂”,生态是其发展的“底气”。面对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的课题,北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生态优先”这条看似更慢、实则更稳的道路。
改变从处理一滴污水开始。此前,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是个难题。2015年,临湖镇在北港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引入“德国生态单元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村头,一片不起眼的水生植物湿地,承担着净化全村56户居民生活污水的重任。“我们用的就是‘师法自然’的办法,让污水经过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净化,再排出去就是清水了。”项目负责人说,这一生态设施有效解决了村庄的环境问题。2024年以来,该村还已完成污水管网接入,成为保护太湖水质的一道前沿防线。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宝贵的资本。坐落于村内的梦享家有机农园,就尝到了生态的“甜头”。农园从日本引进了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番茄品种,凭借太湖流域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水源优势进行有机种植,产出的“丑番茄”虽其貌不扬,却在江浙沪皖番茄评价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产品”。
好生态引来了“金凤凰”。绿色高效蓝莓种植博士工作站、许函芳家庭农场等一批优质农业项目也相继落户。它们看中的,正是北港这片被精心呵护的“青山绿水”。生态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北港的产业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文旅融合,拓宽富民增收的“共富路径”
守住了古韵,做优了生态,如何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北港给出的思路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文旅农融合发展之路。
依托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契机,北港着力培育“太湖北港湾”文旅品牌。曾经村民眼中普通的田埂、菜地、河塘,如今被“盘”活了。通过整合设施蔬菜基地和美丽菜园资源,村里陆续建成了露营基地、采摘果园、共享菜园、北港垂钓中心等体验式项目,一个集骑行、研学、亲子教育于一体的太湖边自然探险营初具规模。
“以前是出门打工,现在是家门口上班。”村民王女士如今在村里的一家家庭农场工作,负责日常管理和游客接待,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像她这样,因“太湖北港湾”文旅产业发展而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已经有近30人。
产业的兴旺,直接带来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提升。游客来了,农产品销路宽了,村里的人气旺了,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这种将“好风景”变成“好前景”的转化,让“美丽经济”新业态的效应逐步放大。2021年,北港自然村获评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乡风文明现场教学点,其发展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2023年又获评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