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段黎明 何婷 通讯员 熊德佳
20世纪80年代,一批批固始人浩浩荡荡离开家乡,固始常年对外输出劳动力近80万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务输出大县。
时光流转,趋势悄然转变:早年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固始人,带着技术、资金与深厚的乡土情怀,掀起了规模浩大的返乡创业潮。一场始于劳务输出、成于回归创业的县域经济转型,正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昨日,位于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煜城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织布机高速运转,纱线在机械牵引下交织成布;厂区外,满载成品的货车依次驶出,发往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这一繁忙的生产场景,正是固始县发展“回归经济”的生动写照。
作为最早一批返乡创业者,夏振中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高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于2006年在沿海纺织行业立足,并赚得第一桶金。2017年,固始县将纺织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呼吁在外创业的固始人回乡发展。夏振中毫不犹豫率先响应,携52台织布机回到家乡,创办河南煜城纺织有限公司——这也是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首家入驻的纺织企业。令人欣喜的是,这家起初规模不大的企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年产值突破亿元,吸纳近百名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企业用工几乎全部来自本地,真正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该企业的示范效应。
夏振中的选择并非个例。早年仅在江浙地区从事纺织行业的固始人就超过20万人。他们精通纺纱、织布、印染等全产业链环节,掌握技术、订单与设备资源。
夏振中的选择并非个例。早年仅在江浙地区从事纺织行业的固始人就超过20万人。他们精通纺纱、织布、印染等全产业链环节,掌握技术、订单与设备资源。为响应家乡号召,这些纺织专业人才纷纷带着积累返乡,推动固始纺织产业从“零星分散”快速走向“集群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固始县已建成20个专业化纺织产业园,入驻企业超过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8家,织机总量达4.2万台,年产值突破220亿元。
昔日的劳务输出大县,如今已成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中一张亮眼的“固始名片”。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固始县的“回归经济”不再局限于单一赛道,循环经济、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形成“多点开花”的新格局。
在循环经济领域,张传卫是绕不开的“领路人”。17岁离家谋生的他,1993年辞职“下海”,凭着固始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韧劲,将创办的明阳集团打造成国际化产业集团。2013年,他带着对家乡的牵挂,在固始成立华阳长青投资有限公司。如今,这家企业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95%以上的员工都是本地乡亲。在张传卫的带动下,固始县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悄然成型,2024年全县循环经济产值达20亿元,成为中部地区循环经济产业新高地。
在特色农业领域,“鹅块哥”陈玉平的回归,让固始的传统美食走向了产业化。2015年,他放弃外地红火的生意,响应家乡招商号召回到固始,建成全县首家固始鹅块工业化生产线。此后,他又联合11家本地企业,牵头组建固始鹅产业联合体,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制作标准化不足的问题,让“固始鹅块”这道地方风味走向全国,还带动1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就连外地企业家,也被固始的“回归热度”吸引。“我们原本在江苏盛泽做纺织,是固始人何久生主动邀请我们过来的。固始人的实干和靠谱,让我们下定决心扎根这里。”河南华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睿说。2018年签约入驻后,企业发展一路向好:2020年正式投产,2022年征地200多亩自建新厂,如今拥有600多台织布机,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外引内联”的典型代表。
固始“回归经济”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20余年的超前布局与持续赋能。“早在20多年前,固始就开始为‘回归经济’播撒种子了。”固始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劳务经济服务中心主任张震回忆,当年固始县蓼北路的“明星街”上,“创业奖”“奉献奖”“特别贡献奖”的获奖人物巨照熠熠生辉,那些从外地返乡创业的佼佼者,成为最早的“榜样力量”,在无数固始人心中埋下了“反哺家乡”的火种。
近年来,固始县更是从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减免税费、场地物业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者保驾护航,搅动“回归经济”一池春水。目前,固始全县返乡创业的老板已达4.1万人,带动22万多人实现本地就业;曾经的“劳务大县”,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名副其实的“回归大县”,先后斩获“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河南省优秀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30多年来,固始劳务大军实现了从“走出去打工”到“创业当老板”,再到“回归反哺家乡”的三级跳。如今,乘着“苏信合作”的东风,依托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固始正迎来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我们敞开胸怀,拥抱每一位回归者,也期待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实现更大蝶变。”固始县委书记杨浩威说。
从“雁南飞”到“凤返巢”,从“劳务输出”到“产业崛起”,固始以乡愁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以政策为支撑,让“散作满天星”的游子汇聚成“聚是一团火”的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