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 一方屏幕 一场蝶变——息县江庄村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新路径纪略
2025-09-15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凯 通讯员 胡译丹

“欢迎新老朋友,到我们江庄村桃园采摘桃子,咱村的东西,品质没得挑!”近日,息县张陶乡江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卫操着乡音,热情展示枝头饱满的果子。彭卫话语朴实幽默,成功点燃了网友的兴趣,评论区“想尝尝”的呼声持续高涨。

一部手机、一方屏幕,在江庄村,视频镜头成了政策宣讲“大课堂”、民情民意“收集站”、文明传播“小喇叭”、富民强乡“大舞台”……自2021 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这位70后干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网红支书”。他发布900余条短视频,用接地气的介绍、有趣的乡间故事、村民劳作的身影,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彭卫把“为群众办实事”写在了田埂地头和手机屏幕里。江庄村也从软弱涣散村蜕变成连续两年的“四星”支部村。彭卫说:“火的是好风景、好味道、好故事,更是乡亲们的好日子!”

以“屏”为媒,赋能基层治理。在他的视频中,藏着江庄村的“治理密码”。面对以往多发的村民矛盾,他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案例改编成“邻里和为贵”短视频情景剧,通过“线上演、群众看、大家评”的方式,普及法律政策,让群众明事理、知对错,实现“化解一例、教育一片”,使矛盾化解从“事后调处”转向“事前预防”。

政策“云宣讲”,地头见实效。“家人们,今儿咱聊聊育儿补贴、低保申请……”工作之余,彭卫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就开播。没有专业设备,一人掌控全场。弹幕区热闹如知识问答会,网友问题五花八门,他一一耐心解答。

“年轻人爱看直播,老年人也刷短视频,我就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政策,把‘文件话’变成‘唠家常’。”彭卫表示,线上宣传面对具体的人和事,一事一答,清晰明了,群众误解少了、信任多了。

直播弹幕提问、连麦互动,让政策解读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有问必答的双向交流。许多村民刷到视频后感叹:“原来村干部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村里为俺们做了这么多实事。”短视频号成了村事“小灵通”。

故事“云传播”,聚力谋振兴。借助“网红支书”身份,彭卫持续发挥“红人效应”,发布乡村风景、特色美食、干部日常、民生实事等短视频,内容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吸粉不断。

账号热度上升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视频知道了江庄村。“我不是啥网红,只是想用镜头记录乡村变化,为村里建设提供助力。”彭卫说。

对在外打拼的村民来说,彭卫的直播间是了解家乡的窗口。“我们热情宣传本村和息县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发展成效,吸引游子关注家乡、投资家乡。”彭卫说。

彭卫的镜头里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陈列,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真实乡村。他像是刚从田埂上走来的书记,带着泥土芬芳和阳光味道。

在每月饺子宴上,乡亲们吃着饺子、看着表演,彭卫现场宣讲“小田并大田”政策,将“政策传导”变为“情感共鸣”,让村民从观望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政策宣传不再是“板着脸讲话”,而是“贴着生活拍”;不再是我讲你听,而是你我共演。

从记录村庄变化,到介绍家乡产品、风土人情,彭卫的视频虽不花哨,却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景色、听到亲切乡音,感受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与振兴之美。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服务农村。镜头前,彭卫用短视频为家乡聚人气;镜头后,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勾勒振兴图景。

媒介赋能乡村治理,不仅创造了新的宣传形式,还探索出一条新媒体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以媒介为纽带,连接政府与群众、政策与实践,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从“一块屏”到“一条路”,从“一条短视频”到“一场乡村蝶变”,江庄村走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从田间地头到直播镜头,手机屏幕里的光影故事仍在继续,“网红支书”直播间的新时尚正变成乡村治理的强动能。彭卫带着乡亲们的期盼,朝着更红火的日子一路向前。

记者:李凯 通讯员 胡译丹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