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军:自强一菇农 带富众乡邻
2025-09-16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秋分将近,浉河区谭家河乡刘河村村民徐家军就要开始种植香菇了。

“天太热的话,食用菌种植困难,容易‘烧’化。每年秋分到清明是食用菌种植最适宜的时段。”9月14日,徐家军对记者说,“这几天我都在忙着查看菌棒的养护情况。”

徐家军在当地种植食用菌30多年了,从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起步,发展到目前年产干香菇6万斤、年产值近百万元的规模,还带动了5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作为一名残疾人,徐家军不容易,他什么都能干。”浉河区老科协秘书长刘世清说,“他创办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于2016年被浉河区老科协命名为‘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建有培训室、专家办公室、接种室等,看上去就是一家现代化企业。”

徐家军出身贫寒,先天性的胸廓畸形让他看起来与常人有些不同,也干不了重体力活。

徐家军说:“十四五岁的时候,家里人就让我在集上摆摊儿修鞋。我修鞋修得挺好,整条街上的人都知道……”

但徐家军没有按照家人指定的路子走下去,不安分的他想方设法把当地的木炭和板栗卖到外地……高看他一眼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从事的事业——种植香菇。

“香菇不好种,需要技术。”徐家军说,“我有钻劲儿,可以说我种植香菇这么多年顺风顺水,没有出过意外。”

徐家军肯钻研,但体力确实不行。家里大小的事儿多亏了他能干的媳妇刘艳红。

“出力气的活儿都由我来负责。”刘艳红说,“徐家军有主意,这些年有了各种机械,多数也都是他操作。”

关于袋料,徐家军向记者解释说:“以前都是用木材做菌棒,现在生态建设要求不能伐木,我们就把一些不成材的灌木和杂树砍伐后粉碎,装入塑料袋中,代替以前的木材菌棒。”

徐家军种植香菇远近闻名,村民也都跟着种。李畈村的翟甫明和他来往最多。

翟甫明说:“我们家3口人,每年有半年多时间种植香菇,将近30000棒,能收入十几万元。其余时间种些水稻,再采摘茶叶,生活过得还不错。”

徐家军以种植香菇为主,同时还擅长种植白木耳、黑木耳和羊肚菌,并向其他农户提供菌棒和技术支持。

“从我这里购买菌棒的农户,也会向我学习种植技术。”徐家军说,“我提供的是全程服务,合作的农户在生产上从未出过问题。”

大桥村的徐小奎曾长期在外务工,2023年,为了照顾家中老人,他决定回乡创业,并果断选择跟徐家军一起种植香菇。

“徐小奎很聪明,刚起步就实现了盈利。”徐家军说,“他年轻力壮,种植规模大,这几年种植十多亩,实现年收入20万元。”

“我闲不住,什么活儿都能干。”徐小奎说,“这也是徐家军老师教我的。”乡里乡亲都说他们俩是“一个好老师带出了一个好徒弟”。

相比徐家军的香菇收获后全部风干出售,徐小奎都是采摘后直接把鲜菇供应给市场,这要辛苦得多。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得采摘,等到早饭时间新鲜的香菇就送到超市和菜场了。”徐小奎说,“但这样可以多卖一半的钱,总的收入可以提高四成以上。”

啥都能干的徐家军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常人,他的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等单位授予的“科普惠农先进单位”“河南省残疾人培训先进集体”等称号,他个人也获得“河南省残疾人扶贫基地创业标兵”“省残疾人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等多项荣誉。刚刚过去的8月份,他被授予“河南省自强模范”,全市此次有3人获得这一荣誉。

记者:马童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