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见习记者 江玉坤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当熟悉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身着现代服饰的红歌传唱人缓步走向舞台中央,与身穿军装、挎着帆布军包的红军战士在旋律中相遇,这跨越时空的对视,瞬间将观众拉入那段烽火岁月。
这是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深耕红色资源,创新党课教育形式,让大别山精神可听可感可传承,所交出的完美答卷:沉浸式音乐党课《歌声中的大别山》,9月16日晚已成功首演。
“沉浸式”+“音乐”,创新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耳熟能详的经典红歌搭配精心编排的革命故事,以及打破观演界限的演员动线设计,观众不再是隔着距离“仰望历史”,而是置身其中“触摸历史”,那些曾镌刻在史料里的“坚守”与“奉献”,那些大别山精神里的“军民同心”与“不屈抗争”,都化作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旋律,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幕布拉开,节目开始。环形巨幕将观众“包裹”进现代感满满的直播间内,正当观众怀疑是否布错景了时,《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前奏缓缓响起,带领人们进入了那段刻满烽火印记、浸透着军民热血的峥嵘岁月。
“把《八月桂花遍地开》放入节目,既是因为这首歌诞生于大别山,更是因为‘桂花’里藏着老区的回忆。”总导演马启铭在后台告诉记者,为了让“沉浸感”不止于形式,创作团队翻阅查询了多地革命老区的红色经典传唱曲目,希望尽可能多地找到与大别山相关的红歌,最终筛选出《农友歌》《黄安谣》《送郎当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6首核心曲目,“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每段旋律都连着一段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观众‘走进’这些故事里。”
当熟悉的旋律唤醒了沉睡的记忆,那些镌刻在歌声背后的革命故事与精神内核,也随之缓缓展开。
不同于传统音乐会的曲目串联,《歌声中的大别山》用精细的编排,将红歌与大别山革命历史的关键节点深度绑定,通过“情景演绎+歌谣叙事+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让观众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中理解“大别山精神”的内核。
在《送郎当红军》的篇章里,穿着粗布衣裳的农妇,紧紧攥着“儿子”的手,眼中噙着泪水,仿佛心中有说不完的话,但临别之际只挤出了几个字:“兜儿里有馍,别饿着。”这一幕感动了现场百余位观众,低低的啜泣声被淹没在响起的经典曲调中。
演出前还担心观众会“代入不深”的演员吴疆说:“没想到坐在前排、来自新疆、天津的学员看得那么认真,举着手机几乎录完了整个节目。”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剧场内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歇,这是对剧目最高的褒扬,也是人们对大别山革命英雄战士最深情的告慰与致敬。那些曾在崇山峻岭间浴血奋战的身影,那些用生命守护信仰、用热血浇灌希望的战士,在这场沉浸式的体验中,穿过岁月的尘埃,重新点燃了当下人对信仰的崇敬、对初心的坚守,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成为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