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以前来鸡公山主要是看山避暑,没想到今年变化这么大!闺女拉着我一起做了手工月饼,老伴儿跟我一起在百年别墅前合影,到处是国风快闪表演,像赶了一场时髦大集!”昨日,刚从鸡公山度假返家的武汉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话,道出了不少2025年造访鸡公山游客的共同感受——这里的“玩法”更活,体验更暖,“味道”更浓了。
2025年,鸡公山管理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以游客多元化需求为指挥棒,打出了一套“场景焕新、服务升温、文化破圈”的组合拳,让这座老牌名山焕发出蓬勃的“年轻态”与持久的吸引力。
场景“加戏”:从打卡点到沉浸场
“我们今年的着力点,就是打破‘看山就是山’的单一体验。”鸡公山景区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核心思路是‘场景营造+业态创新’,让游客不仅是‘路过’,更是‘融入’和‘参与’。”
走进鸡公山,变化肉眼可见:报晓峰顶不再只是单纯的观景台,而成为“歌唱山河”的天然舞台和星空露营地;消夏园化身热闹的“国潮市集”,非遗美食香气四溢;波尔登森林里,小木屋藏着文创惊喜和森林戏剧的偶遇;天街社区的广场上,主题文艺演出点燃社区活力;百年别墅群不再是沉默的建筑,通过专业讲解和微演艺,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夜幕降临,紫藤别院的“日咖夜酒”模式,为山居夜生活增添了一份小资情调。
“最惊喜的是在主景区遇到国风巡游和快闪表演,演员就在身边,互动感很强,孩子追着皮影戏看了很久,比课本上生动多了!”带着孩子来游玩的郑州家长张先生兴奋地说。这些精心打造的“沉浸式”场景,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体验深下去。
报晓峰。
服务“升温”:从管理者到贴心人
体验好不好,服务是关键。鸡公山深谙此道,将“游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升级了智慧管控系统,目标是‘一部手机游鸡公山’,让预订、入园、导览更顺畅。”景区一位市场部经理介绍。这背后,是整个服务体系的优化:新增临时停车位、加密接驳巴士班次,缓解了“停车难”“等车烦”;遍布景区各片区的志愿服务站,成了流动的“暖心地标”,提供咨询、指引、应急物资(如雨衣、热水、姜茶)等“一站式”帮助。
“工作人员态度特别好!问路讲解都很耐心,下雨天还主动递来了雨衣和姜茶,心里暖烘烘的。”来自市区的年轻游客小刘对服务细节赞不绝口。据了解,景区坚持开展服务礼仪和应急处理培训,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力求高效响应游客需求。区机关干部职工常态化下沉一线支援,多部门(公安、交警、消防、医疗、市场监管等)通过成熟的“1+5+N”指挥体系紧密联动,确保了游览环境的安全、文明、有序。
消夏园一隅。
文化“破圈”:从资源到流量的转化
文化是鸡公山的灵魂。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景区今年做了不少探索。“我们抓住节庆节点,但不止于节庆。”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像非遗体验(月饼、灯笼DIY)、京剧、花鼓戏、皮影戏展演,这些活动具有持续吸引力,目的是让文化融入日常体验。”将“国风国潮”元素巧妙融入巡游、快闪,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传统,是鸡公山文化“破圈”的关键一招。
宣传推广也玩转了新老媒体。除了传统渠道,景区自媒体矩阵(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火力全开。针对年轻客群(“Z世代”),精准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种草”,发布“出游全攻略”“活动预告”等实用信息。“在小红书上刷到鸡公山的森林戏剧会和别墅探秘,照片氛围感拉满,立马就约朋友来了!”大学生游客小陈分享了她的游玩经历。线上流量成功转化为线下客流,实现了“打卡鸡公山”的社交传播效应。
今年以来,鸡公山通过场景创新、服务升级、文化活化,成功塑造了更富吸引力、更具温度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鸡公山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锚定文旅高质量发展目标,依托“1+5+N”的高效指挥体系,深化跨部门协同。一方面,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挖潜红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民俗资源;另一方面,在实干笃行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推动鸡公山文旅产业向着更富活力、更具魅力的方向坚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