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评】自我调节亦是处方
2025-10-16 浏览量:0

□周涛

现代社会的节奏,让“情绪感冒”似乎成了常见“病”:通勤时的焦虑、工作中的压力、深夜里的失眠……当坏情绪缠上心头,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要不要吃药”。在专家看来,中医对情绪的调理,从来不止于“对症下药”,而是给出更贴近生活的“身心处方”。

在中医认知里,情绪从来不是孤立的心理波动,而是身体与精神的“共舞”。过度愤怒会耗伤肝气,让人烦躁易怒;思虑过重会困住脾运,导致食不知味;惊恐不安则会扰动肾气,引发失眠多梦。这种“情志与脏腑”的相互纠缠,决定了情绪调理更要牵住“身体”这根线。

面对情绪困扰,中医的非药物调适方法,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情志相胜法”用“以情制情”的巧思,让情绪在相互调和中找到出口:暴怒时听一曲歌谣,让适度的悲伤平复肝火;忧愁时看一场开怀的喜剧,用轻快的喜悦驱散阴霾。“导引吐纳法”则将身体的舒展与呼吸的深长结合,太极拳的缓慢云手、八段锦的调理脾胃,在一招一式间降低皮质醇,让紧绷的神经随气血畅通而舒展。

更妙的是中医对“细节调理”的重视。五音疗疾里,宫调《梅花三弄》如温润的泉水安抚心神,角调《姑苏行》似春日的和风疏肝解郁,让音乐成为无形的“情绪按摩师”;内关穴的按压能快速宁心,太冲穴的揉按可平息怒火,这些藏在身体上的“情绪开关”,能随时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就连日常的饮食起居也暗藏情绪密码:“胃不和则卧不安”提醒我们,规律饮食是情绪平稳的基石;“人卧则血归于肝”则强调,良好睡眠本身就是给情绪“充电”的过程。

说到底,中医调理情绪的核心,在于教会人们“读懂自己”——不把情绪视为敌人,而是身体发出的“失衡信号”。当我们在“情志相胜”中学会疏导,在“导引吐纳”中感受身体,便掌握了与情绪共处的主动权。应对情绪困扰,不必总依赖“吃药”,有时,一份顺应自然的自我调节,便是最好的“心灵处方”。

记者:周涛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常征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