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收官在即,回眸过去五年,苏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高质量发展迈出崭新步伐。今起,《苏州日报》推出“奋进新时代,华彩‘十四五’”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敬请关注。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苏州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24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62万亿元,各项指标较“十三五”末取得长足进步,勾勒出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作为全国经济大市,“十四五”期间,苏州直面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迈向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这片仅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承载全国1%人口的土地,以非凡的发展韧性与创新活力,创造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贡献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和6%的进出口总额。
核心产业跨越式发展,“工业强”筑牢底座基石
工业是苏州经济的“根”与“魂”。苏州这座经济重镇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持续攀高、稳居全国前列,苏州进一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如何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苏州的“十四五”答卷清晰而坚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质增效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构筑起苏州工业的坚实骨架。苏州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较上一个五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苏州还坚持“核心产业+”,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绿色低碳等融合发展,持续壮大先进产能。同时,抢先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前沿赛道,为工业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如果说产业布局是“顶层设计”,数字化转型则是激活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
亿滋苏州的数字化中心,十余块液晶显示屏实时跳动,产品原料、烘焙过程、物流信息尽在掌握;亨通光纤的车间里,上千台机器轰鸣运转,现场却只有十几名维护人员;宝洁太仓工厂则打造出亚洲首个关灯运营的黑灯工厂……一座地级市,近五年内聚集起七座全球制造业“灯塔”,背后离不开对“智改数转网联”的早早布局,苏州已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项,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灯塔工厂7家,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截至目前,苏州累计入选全国5G工厂名录项目81个,2023年至今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苏州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先后获批建设全国唯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首批制造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绿色化发展擦亮产业生态底色,为苏州工业发展增添了可持续动能。
在昆山高新区,高高耸立的电梯测试塔引人注目。“依托一块块在厂房顶部的光伏发电面板,公司年发电量超300万度,约占企业总用电量的30%。”通力电梯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和苏州市“近零碳工厂”称号。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苏州已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9个。
苏州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19家,近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80家,产业“含绿量”“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创新发展指数全国第四,“硬科技”撑起核心竞争力
在“十四五”的关键之年,苏州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创新答卷:不仅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稳居全国第四,更让上海—苏州科技集群持续闪耀在全球创新版图第六位。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苏州将创新深植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坚定抉择。
研发投入是衡量创新决心的关键标尺。2024年,苏州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19%,较“十四五”初期显著提升0.4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突破80%。持续加码的投入催生创新成果涌现——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66万件,PCT专利申请量2593件,分列全国第六和第四。尤为亮眼的是,衡量创新质量的“硬指标”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19件,四年激增32件,创新“浓度”显著提升。
在这片科创热土上,国家级科创载体平台正加速汇聚。苏州不仅拥有苏州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更实现了牵头类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苏州还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字号”方阵的持续扩容,显著巩固了苏州在国家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如同强大的创新引擎,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持续跃升。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产业沃土中争相绽放。2024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增至2.43万家,较2020年近乎翻倍,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四年增长约78%;科创板上市企业57家,入围中国独角兽企业21家,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
走进实验室与车间,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在此诞生。从苏大维格开发的3D光刻工艺,到长光华芯推出的最大功率超过66W的单管芯片,再到英诺赛科建设的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这些填补了国内乃至全球空白的创新成果,成为苏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最佳见证。
突破的背后,是苏州一流创新生态的支撑。建成全国首个实体化运作的市级科技招商中心,有效赋能全市科技项目招引。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先后落地苏州,助力打通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22家全球创客育成中心、28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及多所高校周边的“科创飞地”,共同构建起贯通东西、连接中外的创新网络,实现了外部智力资源与本地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人才是创新生态中最活跃的要素。苏州人才总量超390万,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突破5000人,持证外国专家数占全省近半。他们与活跃度全国前五的股权投资、首创的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数量全国第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起,构筑起适宜创新成长的“热带雨林”。
当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四年增长约120%时,这不只是数据跃升,更是一座城市创新能量的全面释放。站在新起点,苏州正以强大的战略科技力量、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与富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书写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本。
外资外贸量质齐升,高水平开放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外贸外资实现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速转换,开放型经济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苏州进出口总额实现2.62万亿元,首次登上2.6万亿台阶。2025年1至8月,全市实现进出口1.7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展现强劲韧性。
近年来,苏州主动出击、坚定不移地开拓国际多元化市场。2024年,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07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今年4月,市稳外贸专班应时而生,5月“百团千企出海”计划启动,聚焦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组织企业精准对接欧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市场,有效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去一趟发现,沙漠露营是体验当地文化的低成本核心项目,我们的帐篷、炉具等产品十分契合当地需求。”苏州户外装备企业纬力津达总经理徐融融,在“百团千企出海”途中收获了惊喜,抓住了沙特旅游开放机遇,通过经贸沙龙对接当地渠道,成功探索入驻龙城线下平台试卖的新模式。
除了坚定不移地“走出去”,苏州始终不遗余力“引进来”,不断扩大跨国企业“朋友圈”。“十四五”期间,苏州坚持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密集出台外资总部、利润再投资政策鼓励外企发展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攀升。截至2025年9月,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到227家、占全省总数的53.7%。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开区获评江苏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位于苏州的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总部升级为中国及东亚总部,意味着西门子正以本地化的完整价值链和全球资源,支持苏州打造‘总部经济’高地。”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对苏州发展充满信心。深耕苏州30年,西门子在苏布局持续升级,从1994年设立公司,到2021年落户中国总部,2022年升级为东亚总部,2024年再落子艾闻达中国区总部,深度融入苏州产业升级进程。
随着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深入推进,苏州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十四五”以来,苏州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从160余项升至240余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果从6项增至13项,全省推广先进成果从31项增至59项。2022年8月,赛峰集团在苏州自贸片区获批自贸区版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实现从申请到收到款项仅需用时3至5个工作日。同时,在批准的10亿元人民币额度内,还可向赛峰集团总部快捷地申请并使用资金,资金池成员公司之间按需自由调拨资金,1天即可完成转账,节约了大量资金使用和管理的人力成本,进一步促进赛峰集团扎根苏州、中国发展。
面向未来,苏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稳外资稳外贸,深化“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数字贸易与绿色贸易发展,在更高水平开放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链接:
2024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62万亿元
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和全国1%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和6%的进出口总额
苏州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
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项,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灯塔工厂7家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9个
2024年,苏州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19%,苏州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19件
苏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增至2.43万家,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过去四年增长约78%
2024年,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07万亿元
截至2025年9月,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到227家
(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 钱茹冰 时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