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晓论坛】细微见真情 实干暖民心
2025-10-23 浏览量:0

□向炜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信阳,“两个更好”正化作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一顿顿暖心的社区餐、一张张满意的成绩单,在点点滴滴的民生改善中,诠释着发展的温度与内涵(详见信阳日报10月20日一版相关报道)。

民生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信阳的治理智慧,体现在对“小事”的极致关注。从建成409个老年助餐场所化解“一餐热饭”难题,到将养老服务延伸至“最美零距离”;从打通63条“断头路”疏通城市“微循环”,到改造122个老旧小区提升3.63万户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构成市民日常幸福感最具体的单元。我市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城市温度,就蕴藏在政府对百姓身边事的用心用情用力之中。当75%以上的财力持续投向民生领域,办好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筑牢幸福信阳最坚实的根基。

攻坚不畏难,长远之计显担当。民生工作既要润物细无声,也需敢啃“硬骨头”。我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致力于破解那些关乎长远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投资完成额跃居全省第一方阵,是“十三五”期间的9.6倍;9个县区实现“双高速”,147个乡镇“20分钟上高速”;南信合高铁、京港高铁稳步推进,空中走廊持续拓展……这些需要巨大投入和长期努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老区振兴打通了“大动脉”、注入了强劲动能,彰显了为未来奠基的远见与决心。

共享发展果,幸福生活有质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信阳的答卷,让成果可感可触:医疗资源的跨越式增长使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8.65岁;教育总投入582.3亿元的强力支撑,换来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迈进;“雁归来”工程吸引3.5万个经营主体返乡,促进城镇新增就业32.66万人,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从“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到“劳有厚得、老有颐养”,我市正系统地将“民生乐事”融入日常,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

用“统揽全局”的视野做好民生“加减法”,用“关照个体”的细心下足“绣花功”,从百姓最关心处破题,从人民最急难处入手,就能将“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一步步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份直抵人心的民生力量,正是信阳迈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最大底气。

记者:向炜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常征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