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向未来 ——吴中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图谱解码
2025-10-25 浏览量:0

太湖之滨,吴中高新区迎来里程碑的一年。从2015年12月获批筹建,到今年4月正式获批设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岁的吴中高新区开启发展新纪元。

十年磨剑,落子科创产创融合发展,不仅是功能片区的调整,从原来的吴中长桥到现在管辖胥口、临湖、木渎三镇,更是对产业体系和发展方向的重塑,吴中高新区正加快形成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健康”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尤为显眼的是,围绕吴中区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目标,吴中高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涵盖了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软件及系统、下游工业机器人本体及非标设备制造等关键环节。

行走吴中高新区,从领军企业到标杆孵化器,从关键零部件到应用场景,机器人产业发展“火力全开”。这个地图上形似“火炬”的高新园区,正加速点燃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吴中高新区城市发展面貌。吴中高新区供图

拉开阵势 “一核三谷”空间战略支撑,“链式思维”布局产业

沿中环西线一路向南行至金枫南路,迎面可见“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园”九个大字。苏州卓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一届恰佩克奖颁奖仪式上,我们获得了2025年度技术创新产品奖。”卓誉公司总经理苏瑞介绍,恰佩克奖被誉为机器人行业的“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创新与产业化贡献。

2021年,卓誉电气落户吴中高新区,致力于高端运动控制技术的国产替代。历经4年多发展,卓誉公司已形成以无框力矩电机、直流驱动器、关节模组电机、线性执行器、智能装备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苏瑞介绍,本次获奖的系列核心驱动件,凝聚了卓誉全自主研发的尖端成果,包括突破性的无框力矩电机、高精度低压直流伺服驱动器、一体化行星/谐波关节模组及直线执行器。公司自主研发的直流无框力矩电机经头部客户实测验证,综合性能稳居国产产品前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构建起涵盖全系列交直流电机、一体化关节模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完整技术体系。

“得益于政府政策扶持和完备的上下游供应链,我们快速成长,今年产值有望达到1亿元,同比增长70%。”苏瑞说。

卓誉电气是吴中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管窥这个成功案例,该区产业战略空间规划和“链式思维”产业布局的手笔清晰可见。

“我们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有基础的,辖区内有大量工业企业,且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吴中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铮说。

而按照《吴中区“三区三片”功能区改革实施意见》,吴中高新区管理范围调整为胥口镇、临湖镇和木渎镇,“一核三谷”的产业空间规划也随之拉开。

秦铮介绍,“一核”即未来产业科创中心核,是未来高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三谷”即北部木渎“智谷”,聚焦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形成从精密减速器到工业机器人的完整产业链;中部胥口“芯谷”,围绕胥江半导体产业园建设,重点布局半导体设备、封测、功率半导体器件等机器人产业上游核心部件;南部临湖“医谷”,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为牵引,聚焦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医疗机器人、AI制药等前沿领域。

同时,吴中高新区以“链式思维”进行产业布局,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以绿的谐波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在电机领域形成了以卓誉电气无框力矩电机、泰科贝尔直驱电机为代表的特色产品集群;中游环节则汇聚了杰锐思、奥普特视觉等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海通机器人、元鼎智能等本体制造企业,在工业和家用清洁机器人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突出主体 行业领军加速发展,多层次企业矩阵形成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目前,吴中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链集聚了375家规上企业,其中包括66家核心企业,构建了包含上市公司、潜在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层次企业矩阵。

吴中机器人产业园 。吴中高新区供图

走进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大大小小各色谐波减速器设备令人叹为观止,很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灵巧”就源自这些谐波减速器。“这款谐波减速器重量仅10多克,主要应用于具身机器人手指关节等部位,需求比较大,克价堪比黄金。”绿的谐波董事、副总经理李谦向记者介绍。

绿的谐波的前身成立于1999年,最初给国外企业做基础零部件代加工。在此过程中,公司发现了国内对国产减速器的迫切需求。“那时,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控制器、电机驱动大部分都依赖进口,而减速器近乎百分百都来自进口。”李谦说,为此,公司从2003年开始转型,从事谐波减速器的研发生产。经过8年技术沉淀和积累,他们终于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谐波减速器产品,不仅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技术突破,也打破了国外在谐波减速器方面的专利垄断。

作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龙头企业,绿的谐波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并成为国外主流人形机器人企业核心供应商之一。如今,绿的谐波相关产品年产量已经接近4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今年6月,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TOP100榜单发布,绿的谐波榜上有名。

“今年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元年’,市场空间正加速释放。”李谦说,绿的谐波这两年的产品重心也正转向旋转关节、直线关节、灵巧手这三大核心方向。

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和高端装备领域的核心部件。柔轮则是谐波减速器的“心脏”,是实现高减速比、高精度的关键所在。“我们公司在机器人谐波减速器柔轮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玮向记者介绍了公司最新的研发成果。

斯莱克深耕超薄金属加工领域20余年,是全球三家高速易拉罐生产设备供应商之一。“公司依靠易拉罐成型技术积累,叠加创新采用特殊材料,使用冷冲压成型工艺路线来制备柔轮,材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汪玮说,这样一来,加工过程显著简化,且节省前道热处理工序,能大大降低制造成本。

在机器人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指引下,吴中高新区“机器人+”领域活力迸发,累计产生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个,机器人领域领军人才125个,省级首台(套)创新产品14个。

加大策源 高能级创新平台赋能,挖掘应用场景“红利”

科研成果的最终价值在于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吴中高新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全力打造先进技术落地的“试验场”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阵地”。

吴中高新区区域内汇聚了吴中科创园、东创科技园、芯聚·鼎慧智谷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有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吴中高新区分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进一步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吴中科创园的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是苏州首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一大批院士、专家团队在此会聚。吴中科技创业园总经理周克俊介绍,研究院下设超精密制造与检测研发中心、制造控制与工业软件研发中心、智能设备与三维打印研发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等四个研发机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超精密智能制造与检测、智能控制与工业软件、增材制造与制造物联网等领域。

吴中科技创业园。吴中高新区供图

“我们秉持‘研发+产业孵化’的发展定位,专注于智能制造三个研发方向:超精密加工与检测、智能机器人及系统、生物增材制造,其中,智能机器人及系统主要针对移动复合机器人整机及控制系统,智能车间、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周克俊说。同时,围绕区域新兴主导产业,研究院还新建了具身智能装备测试与可靠运行中试平台,无尘化装备车间满足智能传感器放大生产条件,并配备ZYGO平面干涉仪、三坐标测量仪等测试设备。

浙江大学·苏州先进制造联合创新中心也正在加快建设。联合创新中心将引进浙大机械工程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药学院等创新资源,重点建设“两平台、两中心”,即具身智能装备测试与可靠运行中试平台、生物制造概念验证转化中试平台、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未来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为区域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在强化平台赋能的同时,吴中高新区积极拓展应用场景,释放市场引力赋能招商。

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吴中高新区正充分挖掘机器人技术在工业智能制造、智慧文旅、商业服务、医疗康养四大领域的应用潜力。比如,主动对接吴中博物馆、档案馆,让机器人提供迎宾巡检、讲解咨询等服务,创造智能场景服务新模式。通过场景开放,优先支持新落地企业参与示范项目,吸引更多机器人企业加入本地市场,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场景红利”成为招商引资的新亮点。

吴中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吴中高新区将全力加速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深度聚焦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报联合调研组 张波 陆晓华 彭化成 张丫 郑超 瞿亚健)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