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周涛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松弛型旅游”的新兴旅行方式逐渐受到关注。乘电梯登山、缓降式蹦极、平缓式漂流——这些注重舒适体验的旅行项目,正成为不少年轻游客的出游选择。
所谓“松弛型旅游”,并非真的懈怠懒散,而是年轻人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对“悦己型旅行”的追求。在炎炎夏日,能乘扶梯上山便不选择徒步,能平缓漂流便不费力划桨,能体验缓降蹦极便不挑战高强度项目。
与追求打卡和步数的“特种兵式旅游”不同,“松弛型旅游”更注重旅途的舒适体验。这反映出年轻人旅行观念的转变:旅行不再是通过艰辛换取奖励,而是成为“愉悦自我”的过程。在职场压力和社交疲惫的双重影响下,年轻人更希望在假期中获得放松,让旅行成为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
与此同时,这一趋势也推动着旅游市场向分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景区不再单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挑战,而是更加关注游客的差异化需求:为体力有限的游客设置登山电梯,为追求温和体验的游客设计缓降蹦极,为渴望放松的游客提供平缓漂流。这种注重人性化服务的转变,正是文旅产业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升级的体现。
尽管有人质疑“无痛爬山是否算真正登山”“缓降蹦极是否缺乏刺激”,但旅游的意义本就不应有统一标准。有人追求登顶的成就感,也有人偏爱半途的闲适;有人向往极限挑战,也有人享受山水之间的恬淡。旅行的本质在于获得心灵的自由与愉悦,而非体力的消耗与征服,最好的风景是“我觉得舒服”。
未来,文旅行业应进一步深耕情感价值,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体验,以更贴心的服务传递人文关怀,从而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