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时评】“紧日子”绝非懒政“挡箭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系列评论之二
2025-11-05 浏览量:0

□王凌云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施行后,“过紧日子”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指南。但实践中,部分地区出现“增减失度”的执行偏差:原本不该减的民生投入被随意削减,形式主义开支却未动分毫;有的以“节约”为名行“不作为”之实,基层行政支出被缩减,导致办事效率降低、干部干事激情消减。

“过紧日子”的核心是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增减之间既考验施政为民的初心,也检验担当作为的恒心,绝非懒政怠政的“挡箭牌”。

“紧日子”的“减”,当减在冗余处,靶向破除铺张浪费与形式主义。《条例》所倡导的节约,绝非“一刀切”的全面收缩,而是“精准切一刀”的靶向发力,其核心在于压缩非必要支出的“水分”,把钱用在刀刃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2.3%,正是精准减法的切实成效——减的是超标接待、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是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的低效投入,而非民生保障的底线、基层干事的必需。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压缩学校补贴、削减基层经费的做法,实质是对政策的片面解读,是“捡芝麻丢西瓜”的短视行为,与《条例》厉行节约的初衷背道而驰。

“紧日子”的“增”,当增在关键处,聚焦民生刚需与发展要务。节约的目的是“节用裕民”,把省下来的真金白银用在为民办实事上。202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8%、医疗救助资金支出增长15%,这种“一减一增”的财政账本,深刻诠释了“紧日子”的价值取向——减少非必要开支是为了更好保障民生底线、夯实发展根基。民生投入是民心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帮扶资金、公共服务的配套经费,还是基层治理的保障经费,这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长远发展的投入,不仅不能减,更要随着财力优化持续提质增效,让政府的“紧日子”变成群众的“好日子”。

纠偏执行偏差,既要靠制度刚性约束,更要树牢正确政绩观。修订后的《条例》新增“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条款,明确对重大浪费实行终身追责,为“乱作为”划下红线。

“紧日子”是作风的锤炼,更是责任的担当。要扭转“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摒弃“为了不浪费而不干事”的懒政思维。基层干部的培训经费不能省,否则干事能力会“断档”;民生项目的投入不能减,否则公共服务会“缩水”……这些“必保项”的坚守,才是“过紧日子”的应有之义。

记者:王凌云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常征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