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任彤 文/图/视频
11月2日,秋日黄昏,记者驱车行至新县陡山河乡白沙关村。暮色浸透山峦时,蜿蜒山道旁,一盏盏壁灯次第绽开光晕,宛若星河垂落人间。在白沙关万人暴动旧址内的青石板路上,69岁的村民罗传兵驻足笑言:“灯亮了,路平了,夜里出行再也不怕磕碰摔跤!更难得的是,以前黑灯瞎火没人敢出来转悠,如今灯光一亮,村里人晚上都爱聚在一块儿,唱起来、跳起来喽!”

旧址装上新路灯
这片被灯火温柔包裹的旧址,曾见证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武装的烽烟。青石巷道镌刻着历史沧桑,新装的壁灯却为这方红色热土注入了温暖的现代光芒,更点亮了沉寂已久的乡村文化生活。今年年初,新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照亮回家路”行动,在村组集聚区、主干道沿线点亮“暖心灯”,这灯光,也照进了村民的文化心田。

住家户门前太阳能灯
村支部书记罗传周率先响应,3个月时间募集近20万元资金,不仅照亮了645户村民的院落与28段山道,连最偏远的独户也亮起灯火。然而,这灯火照亮的远不止是脚下路,更是村民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归途。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在明亮的光影里寻找久违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登高远眺,夜幕下的白沙关宛如星海。自山脚至峰顶,灯带串成珠链,农舍窗棂透出暖光,晚归人的脚步被光影温柔接引。而真正耀眼的,是海拔最高的黑洼村民组——那座被10米高的巨型路灯照得通明的崭新文化广场。它正是村民用双手“众筹”的文化堡垒、精神家园。

路灯下的归家人
这“山巅明珠”缘起于村民罗俊等人夜登荒坡观星时的朴素梦想。当文化广场启建,场面令人动容:五保户捐出积蓄,在外务工青年通过微信红包接力,五湖四海的儿女们托人捎来瓜果。罗传周被大家的齐心所感动,再捐资两万元。老党员罗传珠顶着酷暑搬运建材,村中妇女组成“炊事班”,孩子们成了小小帮手。大家精打细算,就地取材,竟将一方小小观景台的梦想,扩建为集停车场、设备房、公厕、文化长廊、戏台于一体的文化天地。每一砖一瓦,都凝结着村民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渴盼。
是夜,唢呐声、锣鼓声穿破夜色。广场舞的韵律率先响起,白发老人舒展腰肢,妇女们的彩裙如花绽放。紧接着,带有泥土芬芳的乡音小品登场,邻里间的好人好事被编成戏文,引来阵阵会心的笑声与掌声。非遗旱船在灯光映照下游弋穿梭,仿佛红色岁月中摇荡的激情;而饱含深情的民歌悠扬唱起,那山风般质朴的旋律,恰是这片土地深沉的呼吸。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轮番上场,灯光将白日的疲惫抖落,人们的欢笑与发自内心的喝彩,裹着山风飞入缀满星辰的夜空。

广场舞跳起来
灯光,从此不仅是驱散黑暗的工具,更成了乡村文化复兴的明亮坐标。灯影婆娑的夜晚,白沙关村的脉搏与文化之根一同有力地跳动起来——村民在光与影的交汇中重拾旧艺、创造新篇,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灯火可亲的文化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