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张家港发布暖“新”服务热力图。苏报融媒记者 金子华/摄制
11月13日,张家港市发布“暖‘新’服务热力图”。该图以张家港市主城区所在的经开区(杨舍镇)为试点,基于新就业群体活动数据,科学划定三级服务圈,清晰标注各类服务阵地的位置与功能,为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劳动者度身打造有效覆盖、精准服务的“5分钟暖‘新’服务圈”。

“暖‘新’服务热力图”。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为系统织密这张暖“新”服务网,张家港市委组织部会同张家港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张家港市“海棠·暖新窝”建设工作指引》,构建起“枢纽型—融入型—便捷型”三级“海棠·暖新窝”阵地体系。《指引》明确了三类阵地的建设标准:枢纽型“暖新窝”可同时容纳50人以上,每日开放不少于12小时,具备休息、充电、补给等8大功能区域;融入型可服务15人以上,工作日开放不少于8小时,具备6项核心功能;便捷型则确保5人以上可使用,提供休息、充电等4项基本服务。

新就业群体在“海棠·暖新窝”休息。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基于该《指引》绘制的“暖‘新’服务热力图”,清晰展现了三级热力圈的服务网络布局:一级热力圈配置“1个枢纽型+4个融入型+N个便捷型”服务矩阵;二级热力圈配置“3个融入型+N个便捷型”,并视情布局枢纽型站点;三级热力圈则以“2个融入型+N个便捷型”为基础,灵活补充枢纽型功能,形成全覆盖、分层级的服务网络。
位于曼巴特商圈的西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这张热力图上的一个生动缩影。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空间和服务资源,为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劳动者解决取暖纳凉、饮水热饭、手机充电等基本需求,还融入了健康检测、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特色服务。
热力图的指引和站点的实际运营,最终都化为新就业群体触手可及的便利。从事外卖行业十年的骑手张棚飞,日常服务曼巴特商圈一带。如今,西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谷渎港暖“新”驿站等“海棠·暖心窝”成了他穿梭途中的温馨依靠。“空闲时间就来这里,可以充电、吹空调、休息、热饭、喝水。”张棚飞说,这些“路边的家”让他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谷渎港暖“新”驿站。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摄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该市还推动新就业群体向“治理合伙人”转变。经开区(杨舍镇)组建“杨小新”志愿服务队,实施积分管理,通过“服务—积分—激励—再服务”机制,引导参与基层治理。目前港城已有383名新就业群体参与文明督导、爱心送餐等志愿服务,成为基层治理新生力量。(苏报融媒记者 陈梦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