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毕娅玲
意象系统建构起诗歌的整个框架,其中自然意象是整个诗歌框架的横梁和竖柱,是诗歌的核心部分,它承载着地域的印记,沉淀着关于生命的隐喻。今天,我想带领大家从时空的角度,来探寻雪、红树林、年轮、落叶、星辰等自然意象的密码,共同感受自然与生命的共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空间维度上,实现了地域标识下的生命情感具象化。
自然意象的“生长土壤”是空间。诗中的自然意象与地域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了许多个不同的地域环境。例如湿热的岭南、凛冽的北方、泥泞的滩涂、浩渺的宇宙,不同的空间蕴含着不同的底色,且蕴藏着诗人对生命百态的品位。
首先看“雪”,作为南北空间对照里的“渴望与亲切”具象。雪的“缺席”与“在场”的南北对照,使得它成为了诗集中最具“空间张力”的意象,于岭南而言它是稀缺的,是渴望的,但对于北方而言它是日常且亲切的。
《看雪》里的“小雪无雪/大雪也无雪/要想看雪/翻越五岭/到湖南、到河南/到西北、到东北”,“五岭”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情感上的分界线:岭南的丛林“遮住了季节的尾巴”,让“雪”成为一种“未得之物”,而“翻越五岭”的地域跨度,表面上是空间上的移动,其实质是对雪所代表的北方生活的追忆。当诗人“远眺北方的地平线/一片银装素裹”时,这里的“雪”已超越自然现象,而成为了一种北方故土的象征,蕴含着一种对北方生活场景的眷恋之情,是怀念北方的具象化表达。
《北国之冬》里提到的“冰刀在湖面上/绘出矫捷的图案/冰凌花在玻璃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荒郊数枝蜡梅,绽放傲雪的暗香”这里雪的意象又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雪不再是“远方的渴望”,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空间的“伙伴”——冰刀在湖面上划过的痕迹、冰凌花在窗上留下的纹路、被雾凇装点过的江岸,这些与雪相关的物象,共同构成了北方冬季独有的“生活场景”。进而藏着对北方生活的“亲切感”——雪不再是“稀缺品”,而是生命与自然共处的见证。
其次看“红树林”,作为岭南滩涂空间里的“坚韧”象征。前文提到“雪”意象是关于“空间的跨越”,那么“红树林”意象则扎根于“特定空间的坚守”,以“坚韧”的姿态生长在岭南的滩涂上。
在《夕阳下的红树林》中,红树林被赋予了“生态守护者”的身份:“为远道而来的/黑脸琵鹭和红嘴鸥/支起硕大的帐篷”“帐篷”比喻得十分贴切——滩涂是候鸟迁徙途中的临时家园即“临时空间”,滩涂上的红树林为他们提供了庇护的空间,用枝叶构建起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这里的“守护”,是红树林对其他生命的温柔回应,是自然空间里“共生”的诗意表达。
在《红树林》里,又再一次开掘出“红树林”面对恶劣环境时所具有的坚韧生命力:“只需苦涩海水/而默默献给人类/以根的坚韧/以枝的力量”黑乎乎的泥滩、苦涩的海水,这些都是红树林生长的空间,但并没有因此向后退缩。诗人笔下的退潮的“泥泞”和“绿叶回廊”成了对比——前面写了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后面则凸显出了生命的抗争姿态;既而在红树林顽强的生命力中我们看到了“根的坚韧”是它的抗争;也有所谓“枝的力量”是它的吼叫,“根的坚韧”又 “枝的力量”早已超出它身为一棵植物本身的局限性,它们象征着一种不畏恶势力挑战并且勇往直前的顽强的生命特性。诗中的“地域空间”与“生命品质”结合起来让意象“红树林”拥有了温度,它是扎根于困境之中的植株,坚韧不拔地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花朵的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