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黑白分治”乃民心之举
2025-11-17 浏览量:0

□王凌云

停车难,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难题,极大地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近日,信阳交警部门发布停车提示,提出“黑白分治”和“疏堵有度”的善治之举,展现出信阳城市治理人性化与精细化的大跃升。

停车难,难在“朝夕不均”;治理巧,巧在“刚柔并济”。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短短数百字的工作提示,以夜间“白名单”有序放开、日间“黑名单”严格管控的精准施策,既着力破解居民晚归“一位难求”的民生痛点,又严格守住了城市交通畅通的安全底线,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鲜活诠释。

“黑”色时段的“白名单”,彰显政策柔性,藏着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每日21时至次日7时,小区周边合规路段允许单排有序停放,这一政策直击老旧小区车位规划滞后、私家车保有量激增的现实矛盾。相较于过去“见缝插针乱停”“一罚了之”的治理困境,我市此番举措跳出“堵”的思维定式,用“疏”的智慧为晚归居民腾出弹性空间。这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而是基于交通流量监测的科学考量——避开日间通行高峰,盘活夜间闲置道路资源,既回应了居民刚性停车需求,又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恰如咸宁“潮汐方案”般,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白”色时段的“黑名单”,突出刚性约束,画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刻度。明确主干道、交叉路口等区域全天禁停,要求日间车辆入位停放,严禁占用消防通道、绿化带等公共区域,这是对公共利益的坚决守护。从“一车占多位”的细节约束,到“僵尸车辆”的清理要求,每一项规定都瞄准资源高效利用与公共安全保障的核心。这种“时间+空间”的双重精准划定,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既保障了行人、车辆的通行权,又通过明确边界让停车秩序有章可循,体现了信阳城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进阶。

城市管理运营的关键,在于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态。道路泊位是稀缺公共资源,政府通过科学施策提供便利,是责任担当;居民遵守停放规则、主动规范停车,是身为城市主人翁的自觉实践。正如我市此前推进的物业管理专项整治与停车位普惠性管理,此次停车新政并非孤立举措,而是构建“主管部门监管+基层协同+市民参与”治理格局的重要一环。

试想,当晚归车主自觉单排停放、晨间按时挪车,当“僵尸车”不再占用公共资源,当早晨上班上学路路通畅……文明就替代了混乱、拥挤、隐患,城市的健康运行就有了最坚实的“畅通”底色和“民心”基础。

文明停车,始于方寸,见于言行。此番“黑白分治”,既是破解停车难的务实之策,也是凝聚治理共识的民心之举。愿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做起而行之的参与者,从规范停放、不越红线做起,用自觉行动回应城市的善意,为“畅行信阳”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王凌云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常征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