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于割草”到授艺千人,她用一根丝线“盘”出非遗新生
2025-11-16 浏览量:0

陆灵芝做出多样盘扣产品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制

木渎古镇香溪河畔,阳光照进陆灵芝的工作室。窗内,一幅新近获奖的大型盘扣作品《马到成功》颇为惹眼。这幅耗时四个月、以粉蓝黄等色彩交织而成的马头形象,与传统旗袍衣襟上精巧的“一字扣”相比,在形制与功用上已大相径庭。

这是吴中区木渎盘扣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陆灵芝的新探索,推动盘扣服饰配件走向工艺作品。这种“尺度”之变,在另一幅铜奖作品《姑苏十二娘》上体现得更为精微,她用“填心”技巧还原人物脸部神态,用铜丝勾勒发髻轮廓,她为此常忙至深夜。

从6岁时为“免于割草”而拿起针线,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如今,陆灵芝不仅在“做大”盘扣的艺术外延,也在“做小”——开发耳钉、戒指等文创,并同步推进万人学盘扣计划,让这门“三分技巧,七分耐心”的老手艺,在更多人手中重新扎根。

陆灵芝展示作品马到成功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当一字扣长成“姑苏十二娘”

在陆灵芝的工作室里,获奖作品《马到成功》颇为惹眼。整幅作品以马头为形象,粉、蓝、黄等色彩交织,视觉冲击力很强。

这幅作品从今年6月动工,一直做到10月才告完成。“为明年的马年准备的。”陆灵芝介绍,这幅作品的底图经过了反复优化。盘扣艺术中,配色是关键一环。“颜色搭配很重要,配不好,这匹马的感觉就出不来。”

为了攻克配色,她甚至专门去考取了色彩搭配的相关证书。“以前觉得是‘野路子’,现在要做成艺术品,就得系统学习。”陆灵芝笑称,这证书现在派上了大用场。

另一幅铜奖作品《姑苏十二娘》,则在造型与技法上展现了精研。这幅作品以木渎古镇的“十二娘”文化品牌为蓝本,由苏州城市学院的程承老师绘制底稿,陆灵芝再进行盘扣的“二度创作”。“十二娘”形态各异,要用盘扣技艺勾勒出不同人物的体态特征,难度极大。

“最难的是脸部填充。”陆灵芝坦言。她需要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平衡盘扣的“填心”技巧与人物的真实感,经常为此忙到深夜一两点。

传统的盘扣,多为一字型或花朵状,线条走向相对固定。而人物盘扣,其边缘棱角和线条变化,则极度考验制作者的功底。“比如这个船娘,她的衣袖走向、发髻的轮廓,都要靠铜丝和布料的精妙配合,差一点味道就全变了。”陆灵芝说。

桂花主题盘扣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为“免于割草”而穿针引线

能驾驭大型作品的创新,源于在最基础的小盘扣上打下的深厚“底色”。

陆灵芝的工作台上,也放着许多传统盘扣。她拿起一枚解释:“做小盘扣,讲究的是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层次清晰。”一枚小小的扣头,要和扣身颜色呼应,还要搭配金属小点缀物,这是生活实用化盘扣的精髓。

这份手艺,陆灵芝从6岁就开始练了。“我母亲和阿姨都是绣娘。”她回忆,儿时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去割草,要么你在家里做这个。”她怕割草,便拿起了穿针引线。

“6岁时能做什么呢?只能穿针引线,整理整理布条。”陆灵芝说,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才慢慢学会了绷、缠、盘、缝。苏绣、缂丝、盘扣,她都学过,最喜欢的还是盘扣。

毕业后,她开始从文旅方面工作,从木渎到吴中区,一做就是几十年。但工作期间,盘扣手艺从未丢下。“一直给服装厂做加工。”她说,利用下班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做些一字扣补贴家用。

时代在变,手艺的价值也在变。“那时候工钱便宜,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一个扣子可能五六块钱。”陆灵芝说,“现在如果市价,这样一个小的戒指盘扣,至少一百多。”

当盘扣从补贴家用的副业,逐步转变为被市场重新发现的工艺,陆灵芝下定决心全身心地回归这门手艺,并以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新身份,正式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盘扣做成的桌面摆台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万人计划”让老手艺“盘”出新生

多年的文旅工作经验,让陆灵芝对盘扣的创新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在她看来,盘扣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做大”——向工艺品化发展;也在于“做小”——向生活化、商品化转型。

“盘扣的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在她的工作室里,除了大幅作品,更多的是耳钉、戒指、桌面摆台等“小而美”的文创衍生品。这些作品保留了盘扣的精巧,又融入了现代审美,颇受年轻人喜爱。

手艺的生命力,更在于传承。陆灵芝对此早有规划,她发起了一个“万人学盘扣计划”,希望让更多人体验到这门技艺。

“目前已经有五千人了。”陆灵芝在木渎古镇和江南植物园设立了两个非遗体验中心,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年纪最大的超过70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

在工作室现场,记者就遇到了几位前来体验的游客。她们在陆灵芝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缠绕着布条。“看起来简单,上手才知道难。”一位游客感叹,“非常考验耐心。”

“我常跟学生说,这门手艺是‘三分技巧,七分耐心’。”陆灵芝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能静下心来做一个小小的盘扣,本身就是一种调适。

从6岁时为“免于割草”而拿起针线,到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带动更多人学习盘扣,陆灵芝与盘扣的缘分已近一生。在她的工作室里,那些传统的“盘长扣”和新潮的盘扣耳钉摆在一起,它们共同勾勒出这项古老技艺的当下与未来。(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文)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