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末”逆袭路 ——朱家浜村找回绿水青山,又找到金山银山的跃迁密码
2025-11-17 浏览量:0

从苏州城区一路向南,驱车一个多小时,在盛八线与苏震桃公路的交汇处,一片被绿意环抱的村落映入眼帘。

这里便是吴江区震泽镇朱家浜村,一个离南太湖不远的小村。

走在村建道路上,两旁屋舍俨然、河道清澈,精致小景点缀房前屋后,与五年前来这里看到的面貌有着天壤之别。

五年间,我们曾多次来到朱家浜村,感受到这里的变化,看着它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从“百万级收入”到 “千万元强村”。

这一次走访,我们循着这个小村在颜值、收入上的发展脉络,听村民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听村干部讲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它既找回绿水青山,又找到金山银山的跃迁密码。

从“老末”到“示范”

深秋时节到访朱家浜村,和这里的干净与雅致撞了个满怀。

沿着4公里长的民生小道缓步前行,路面洁净无尘,两侧香樟、桂花枝叶交叠,落下满地碎金般的光影。

沈家浜河面上微波粼粼,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无花果树、橘子树枝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几个村民正坐在河边悠闲地钓着鱼,对面的河埠上,一名阿姨正洗着菜。

很难想象,五年前,朱家浜村曾是环境整治的“黑榜村”。

朱家浜村党委书记管国林回忆,2020年4月,他刚到村任职时,村人居环境在吴江全区206个行政村中列185位,在震泽镇23个行政村中列“老末”。

“环境是村庄的‘仪表’,得先把‘面子’扮靓。”管国林说。

净美的朱家浜村,让人心旷神怡。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村两委与当时结对挂钩的吴江区纪委一起,带着党员群众清理垃圾、整治河道、绿化村道;建起4公里长的民生小道,老村部旁杂草丛生的荒地打造成兴浜公园,方便村民出行锻炼。

短短8个月,朱家浜村就从“黑榜村”跃升为苏州市人居环境示范村。2021年,更是一举拿下省卫生村、省健康村、省文明村三项省级荣誉,完成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华丽转身。

途经沈家浜河,村民孟建华正在打捞漂浮树叶,她是村里的保洁组长。“每天骑电瓶车在村里巡逻,一天要跑20多公里,基本把全村都跑一遍。”她说。

我们跟着孟建华的脚步穿行村落,朱家浜村的18个自然村各有韵味。

矮墙、废旧轮胎、彩虹酒坛打造的美丽菜园错落有致,粉墙黛瓦间的墙体彩绘增添艺术气息。

每天巡逻虽然忙,但孟建华乐在其中。“村里请村民当保洁员,不仅是多了一份收入,还让大家有了‘主人翁’精神,特别珍惜劳动成果。”

指着河边平整的水泥路,孟建华问我们:“你看这个路干不干净?”不等我们回答,她接着说:“村庄这么干净整洁,村里人都特别自觉,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不会乱扔垃圾杂物。各家的小花园、小菜园,更是打理得比城里的绿化带还精致。”

“钱袋子”充实“福利包”

走近村里的幸福生活综合中心,这栋四层高的建筑里传来咿咿呀呀的戏腔。

“这是我们村的幸福中心,天天有‘百姓戏台’活动。”管国林介绍,“白天无论在什么时候来,幸福中心里总是很热闹。”

幸福中心一楼,“百姓戏台”下坐着一群悠闲的老人,座无虚席。

房前屋后的小菜园。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78岁的村民潘荣正捧着一杯茶,正优哉游哉地听戏。“平时只要有空就来听戏、说书、评弹。”潘荣正说,村里很多老伙计跟他一样,已经养成了到幸福中心休闲的习惯。

“这里以前是老村部,2022年改造成村里的幸福生活综合中心。”管国林带着我们参观幸福中心,边走边介绍。

除了百姓戏台,这里还有宴会厅、儿童乐园、电影院、医疗站、老年活动室等。从“一老一少”到全村邻里,从日常休闲、文化娱乐到健康保障,“一站式”满足村民的多元生活需求。

“村里富了,才有实力给村民创造好生活。”管国林介绍,这座承载着全村人美好生活的“幸福地标”,其背后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坚实支撑。

2020年,朱家浜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仅689万元。如今,已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千万级“经济底盘”,2024年经营性收入达1363.1万元。2025年预计经营性收入将继续突破1300万元。

“盘活闲置资产是关键。”村党委副书记徐惠芳介绍,五年来,村两委挖掘低效运转的土地资源和办公设施,盘活资产共享共用;加上乡村振兴土地租金调整等政策红利,实现村级收入翻倍增长,2021年就获评吴江区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集体。

从“单业依赖”到“千万营收”,村民最直观的感受是,大家的福利包越来越实在。

村里连续七年为每户家庭投保大病保险,困难家庭有了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元宵送汤圆、中秋送月饼、重阳看演出,这些节庆福利已经成了惯例。”潘荣正说。

朱家浜村给优秀学子发奖励金。苏报融媒记者 董晓晓/摄

为让我们切实感受村里的发展成果,徐惠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年给超千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约100万元;五年间为学子发放助学金14万元,出了3个博士。徐惠芳说,鼓起来的钱袋子,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更凝聚起全村人建好家园的向心力。

“家文化”凝聚和美力量

每天早上七点半,朱家浜村里,一栋由老房子改建的党建小院充满烟火气。村民史月华早早烧好热水,等候老党员们前来开“茶话会”。

史月华曾是村会计,退休后当起了党建小院管理员。

“老党员们天天都来,大家聊天议事,还能帮村里解决问题。”史月华告诉我们,不久前,根据“茶话会”上老党员们的建议,村里联系相关部门修剪了高压线附近的树木,排除了安全隐患。

参观完党建小院,我们来到了村部一侧的另一栋老房子——“幸福吾家”田居馆。

步入这栋三层小楼,一股怀旧风扑面而来。农耕器具、桑蚕种养工具等老物件静静陈列,承载着朱家浜人的家园乡愁。

“这些老房子、老物件、邻里温情,让全村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管国林介绍,“家文化”凝聚起的和美力量,正是朱家浜近年蝶变发展的精神支撑。

党建小院和田居馆的墙上,都写着硕大的“幸福朱家浜”五个字。

正如这标识所传递的愿景,从2022年开始,朱家浜村构建起“幸福家”“廉洁家”“平安家”“安心家”“文化家”“暖心家”六个家的立体文化体系,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里建了吴江图书馆朱家浜村分馆,近700户村民拿到借阅证;村里还为每位党员村民订阅了党报,开展“我读党报给你听”等活动,让书香与党的声音浸润乡村。

在村里随处可见的“幸福朱家浜”。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企业也是这个“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村庄建设、慰问老人、奖励学生时,企业出人出力;村两委则时不时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蔬菜瓜果送到企业,让员工品尝最新鲜的蔬果。

小家美满,大家幸福。

“一个村恰似一个大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 管国林说,正是这份守望相助的温情,让朱家浜从经济强村走向了幸福宜居之地,每一位村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如今的朱家浜村,不仅是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影响力典型案例,更用“村美民富人和”的实践,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陆宇其/文)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