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蕾 通讯员 瓮彦君
初冬午后,微风中带着一丝寒意。下午4点未到,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的乡村大食堂里已充满暖意。老人们陆续前来,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在欢声笑语中期待晚餐时光的到来。
炊烟袅袅升起,饭香扑鼻而来。这座由闲置校舍改建而成的大食堂,用最家常的三餐热饭温暖着村里老人的日常生活,抚慰着远方子女的牵挂,更探索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乡村养老助餐新路径。
“积分制”激发老人新活力
养老服务是民生大事,而助餐服务更是这一“民生大事”中的“关键小事”。今年4月,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开展了老年助餐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专题调研。信阳市及各县(区)人大迅速响应,组织了由32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组成的42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各类助餐点实地调研,推动全市572个助餐场所和39个美好邻里中心持续创新模式、优化服务。
南雷村正是信阳老年助餐服务落地见效的生动样本。在这个1620人的村庄里,60岁以上老人有380位,其中80岁以上25位。随着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增多,村里高龄老人“做饭难”、空巢老人“吃饭愁”的问题日益凸显。
“乡亲们盼啥咱就干啥!”面对老人吃饭这个最现实的难题,身兼党的二十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庭莲带着村“两委”班子迅速行动:外出取经学习经验,请进专家现场指导。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讨论,一条依托“积分制”的养老助餐新路径逐渐清晰。
8月1日,南雷乡村大食堂正式开张。“我们鼓励60岁到79岁的健康老人通过参与村里活动赚取积分,凭积分就餐。80岁以上的老人直接免费就餐。”张庭莲介绍。
“这是我上周做公益活动挣来的分!”77岁的村民雷贵章扬起手中的积分卡,眼角的皱纹都漾着笑意,“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饭菜,吃着特别香!”
这份喜悦背后,是一个灵活多样、充满温度的积分获取体系:无论是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宣传,拿出自家地里种的蔬菜瓜果来兑换,坚持参加健康运动,轮值帮厨打下手,还是主动承担公共菜园管理、禁烧巡查、邻里矛盾调解……只要你愿意动起来,都能赢得相应的积分回报。攒上2分就能换来一张早餐券,5分便可换一张午餐或晚餐券。
积分制的魅力,远不止于解决老人们的一日三餐。自从有了挣积分的渠道,村里悄然掀起了一股劳动热——老人们争抢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现在老伙计碰面,不比儿女给多少钱,就比谁这周挣的积分多!”78岁的吕开英和老伴就是积分制的积极参与者,晨起做操、村道清扫,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积分制,不仅为村里的老年人塑造了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更让他们在奉献余热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有事做、有盼头、浑身焕发着精气神的老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活力老人”。
“嵌入式”监督织密老年餐桌安全网
目前,在南雷村乡村大食堂就餐的老人近60位,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1位。为确保大食堂稳定运营,村里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运行机制。
资金有来源:采取“集体出一点、上级支持一点、乡贤捐献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形成稳定多元的经费保障机制;
服务有温度:由党员和热心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从采购到烹饪,从服务到管理,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守护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老人之家”。
今年9月起,一道更坚实的“安全阀”嵌入助餐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启动专项监督,组织全市4069名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就地就近”定点联系全市1677所学校食堂和334家老年助餐点,对校园餐与老年助餐服务开展全链条监督,推动健全完善覆盖全面、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校园餐与老年助餐安全管理体系。
代表们或明察暗访,或端起餐盘亲身体验,用脚步丈量“一老一小”的幸福“食”光。平桥区人大代表邱长流、张美成了南雷村食堂的“老熟人”。每月至少两次,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后厨或餐桌旁,仔细查看后厨卫生、食材储存,和老人们聊聊积分的趣事。“让老人从‘吃得安全’到‘活得健康’,是我们监督的更深层目标。”邱长流说。
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张庭莲,既是龙井乡中心小学校园餐的监督员,更是村里大食堂的全天候守护者。一有空闲,她就会来到这里,系上围裙、抄起饭勺,一边为老人们盛饭添菜,一边与他们拉着家常。“今天的红烧肉烂不烂?”“天冷了想喝点热汤吗?”老人随口一说的话,落到她心里就成了灶台上的要紧事。从饭菜咸淡到营养搭配,她的“碎碎念”里装的都是老人们实实在在的需求。日子久了,这份用心也沉淀为信任——与老人笑眼相对的默契里,流淌的都是幸福的滋味。
养老助餐托起乡村幸福晚景
南雷村的乡村食堂已运转3个多月,悄然改写的,是老人们生活的脚本。雷文恒和程正敏,这对曾远赴新疆打工的夫妻,如今在村里找到了新岗位:66岁的雷文恒担任食堂管理委员会会长,负责积分统计、派活;65岁的程正敏成了食堂的“掌勺人”。夫妻俩每人每天领取40个积分,可免费就餐。
“虽然在外挣钱多些,但在哪儿都不如家里好。”雷文恒整理着积分卡,语气笃定,“咱懂老人的难处,能为比我年纪更大的老人服务,心里踏实。”一旁的程正敏掀开锅盖,热气扑面而来:“看着老人们一个个都吃胖了,我打心眼里高兴。”对她而言,能守着家,用一勺一铲让全村老人的晚年时光都透着热乎气,便是最好的日子。
78岁的李红秀的变化尤为明显。曾经,子女外出打工,她一个人在家,“做一顿吃三顿”是常态。老吃剩菜加上强烈的孤单感,身体越来越差。“原来走路都费劲,离了拐杖一步也挪不动;现在在食堂吃得好,一天好几样饭菜,我的身体好了,不拄拐杖也能走了!”身子硬朗了,笑容多了,连说话都比以往响亮。她主动当起了食堂的“义务宣传员”,见人就夸这儿的好处。
87岁的雷勤章老伴去世得早,儿子还得抽空回来照顾他。如今,他每天都来食堂。“有人说说话,饭菜合口味,身心都舒畅。”他端着饭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这温暖的画面背后,是远方子女放下的心。在郑州工作的张先生坦言:“知道父母吃得好、有人照顾,工作起来更安心。”
“积分可转赠家人或村民,年底清零。剩余积分还可兑换生活用品,形成良性循环。”平桥区委组织部驻南雷村第一书记姜勇介绍。这套机制既解决了食堂运营的人力问题,更悄然完成了一场精神重塑——老人不再是被动受助者,而是村庄建设的主人翁。
从冷灶台到暖心餐,从独居寂寞到笑语满堂,从积分小切口到养老大格局——南雷村大食堂所激发出的乡村内生动力,不仅绘就了老有所养的动人画卷,更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当无数村庄都能立足乡土、探索出这种融温度于制度的养老新实践,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安享桑榆乐,“夕阳工程”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乡村振兴道路的满天霞光。